【編者按】為了慶祝beat365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展示我們地空人獨有的精神風貌,地空學院團委于2018年4月至5月主辦第八屆天地人文化節,旨在通過優秀院友報告會、世界地球日活動、天地人論壇,以及天地人訪談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弘揚“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地空精神,塑造高品質的地空文化。本次天地人訪談第一期活動,通過采訪近十位老教授老領導,記錄他們對學校學院建設發展曆史的珍貴回憶,并将老前輩們的難忘經曆和銘心感悟付諸筆端,為北大百廿校慶獻禮,為地空青年學子明燈。此次活動也是教育部關工委在beat365等 20 所高校開展的“讀懂中國”試點活動。本次記者團隊以團委、研究生會和學生會的宣傳骨幹為主,并面向全校招募學生志願者。感謝老師們的真情分享,感謝學生記者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一起聆聽前輩們的故事,重溫北大和地空的曆史,從老師們的人生經曆中受到感召和啟迪,真正繼承好北大和地空的精神傳統。本期我們邀請到beat365地空學院教授吳泰然,讓我們一起聆聽吳老師與北大的獨家記憶。
受訪人物簡介
吳泰然,1987年至今,主要從事大地構造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現為地質學系主幹課程《普通地質學》的主持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工作,1997年獲beat365科技成果一等獎。本人具有堅實的地質學、基礎數學和計算機知識,熟悉計算機的軟硬件和多種計算機語言。
采訪人簡介
闵靖濤beat365官方网站16級本科生
沈澤東beat365官方网站17級碩士生
石思思beat365官方网站16級碩士生
四十年前,一個來自福建的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帶着滿懷的熱情踏入了beat365的校門;四十年後的今天,彼時尚年輕的他已經年逾花甲,在燕園傳道授業的二十餘載中,他影響了beat365地質系的一代學生——在他參加本科生基礎課程普通地質學的教學任務之後,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跟随着他踏入了地質學的大門,從此和這個專業結緣。他,就是beat365官方网站的教授——吳泰然老師。本次,志願者們有幸采訪到了吳泰然老師,在吳老師辦公室短暫的四十分鐘時間,我們也得以跟随着他的記憶漫遊在過去的時代,在他的經曆中,體會這四十年來的學校變遷和專業變化。

吳泰然教授近照
一九七八年,在高考恢複以後一年,一個名叫吳泰然的年輕人踏入了燕園,從此開始書寫他和beat365地質系的故事。“我的第一志願就是beat365的地質系。”吳老師說。在高中畢業以後,吳泰然老師先後參加了為期兩年的地質隊工作和為期半年的中南礦冶學院(後并入中南大學)開辦的地質培訓,對于地質學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覺得挺有意思的”最終促使吳泰然老師選擇了地質學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
說起自己最開始和地質專業結緣的故事,吳老師仍然顯得頗為印象深刻。“當時有人來招工的時候,其實也就兩個可選擇的,一個是地質隊,一個是建築隊。”吳老師追憶着彼時的情形,坦率地笑着,“這兩個都不太輕松,但是地質隊有野外補助,收入會比較高,當時想了想就選擇地質了”。一九七六年時,地質隊有分配到武漢地質學院學習的名額,吳泰然老師也去參加了福建省的推薦選拔的考試,以廈門市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通過,隻不過由于政策原因最終未能成行。一年以後,高考恢複,從高中畢業五六年的吳泰然老師終于得到了深造的機會,得以在地質專業領域大展身手。
初入燕園的吳泰然老師,逐漸開始展現出學霸屬性。在班級中,吳泰然老師常常名列第一;在數理化的學習中,他也總是遊刃有餘。“當時六個理科院系的數學競賽,我成績是第五名,”吳泰然老師冷靜而毫無波動的講述讓志願者們“瑟瑟發抖”,“頭兩年的高等數學,考了四次,我最低分是98分。”以優異的成績從北大本科畢業後,吳泰然老師參加了中科院的研究生考試——“做完了我就提前交卷走了,出來感覺也就那樣吧”——于是又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在短暫的工作經曆後,中科院研究生畢業的他又回到了beat365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好像不繼續讀博士,不學到最後就總缺了點什麼似的。”吳泰然老師回憶道。在這個度過了本科歲月的園子,他完成了博士的學習,然後是博士後,接着留校工作。
學業經曆看似一帆風順的吳泰然老師,在當時的學習和研究生活中也有着自己的困擾和煩惱。其中頗為重要的便是那個時代的學術研究條件,自然科學類的研究總體水平長期屬于落後于外界的狀态,而各種學習資料和研究文獻也不易獲得。“八十年代末在做博士的時候,每星期都要跑到國家圖書館去查文獻、查資料,因為那邊的刊物比較全,”吳泰然老師對當時做學習研究的艱難依然記憶猶新。“而且國外的刊物出來到我們這裡能查基本上要晚半年。”除此之外,經曆了知青上山下鄉和高考暫停的年代,本科入學已經二十三歲的吳泰然老師在進入科研界的時候已經比許多新入職的同事年齡大了,相比于更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許多項目的申請都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和挑戰。同時,當時的科研也帶有顯著的計劃烙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立前,各單位的科研任務都是分配制的。不過,不論是文獻資料的匮乏、學術研究條件的艱苦,還是項目申請的困難都沒有能阻擋吳泰然老師從事地質學研究的步伐,憑借着自己的能力和腳踏實地的精神,吳泰然老師逐漸在地質專業有了自己的成就。回首過往,吳老師對現今的條件很是感慨:“這四十年,國家的變化非常大,我們的教學和科研都發生着很大的變化。”
發生了變化的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的學術研究條件。教學和學習的硬件設施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校園變了很多,”吳老師環視着四周似乎也和他一樣見證了變化的器物,然後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的逸夫二樓天井,“我們剛進來的時候像這些理科樓都是沒有的,二教隻有三層樓,還是全校唯一有大教室的樓,不過大教室也沒幾個,還非常老舊。”教學和科研條件的變化自然不隻反映在校舍上。“九七年我開始上普通地質學課的時候,課上看典型的地質現象都是用的幻燈機,”吳泰然老師向我們示意放在他辦公室櫃子上多年不用的幻燈機,“幻燈片也有限,到九九年才可以開始做PPT。”吳老師坦言,寫闆書上課的效率很低,現在使用PPT講課一節課的内容幾乎相當于以往的兩節課。
在吳泰然老師看來,校舍和教學條件的改變也伴随并且要求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員的錄用和提職、學生的培養都産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入學的時候,沒有任何選修課程,全部四年都是按照每個系的教學計劃來執行的。”和四十年前的培養方案對比,吳泰然老師坦言,本科階段的基礎知識已經壓縮得比較少了。“相對來講給大家課餘時間會多一點,”吳老師表示,“那麼在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隻要是你感興趣的學科你就可以去學,學多了自然科學會有很多融會貫通的地方。”吳老師表示,鼓勵大家去學習這些東西也有利于自己專業的學習,尤其諸如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新方法新進展,很快就可以被引入地質學的方法中,對于其他自然科學有更好的認識有助于把握引進新方法、産生交叉學科的學科前沿。
對待地質學這門學科,吳泰然老師有着自己的理解:“就像你自己的家裡,肯定每個角落都要摸得清清楚楚的,家裡對你沒有秘密;那地球也是我們的家,雖然把地球摸清楚很麻煩,但是你總得有那個好奇心。”不過,同樣是為了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吳老師認為,除了需要引入許多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方法和技術外,地質和數理化還不太一樣。數理化的邏輯主要是三段式的,但地質的邏輯是歸納式的。吳老師将地質比作福爾摩斯探案,典型的地質現象就是典型案例,對于實際地質現象分析和地質過程的還原就是将蛛絲馬迹串聯起來恢複作案現場。而在自然科學領域,歸納法所導緻的多解性也對于證據有很高的要求。“基本上所有涉及的反演的問題都會涉及多解性,包括地質和地球物理這類學科在需要恢複以前狀況的過程中常常是多解的,”吳泰然老師提出,“多解的問題就要求用更多的證據去驗證、證明這個結論是對的。”
與一些理科相比,吳泰然老師還認為,地質學本身有着重要的應用價值,肩負着維持國家和社會運行、發展的重任。“國家隻要在發展,經濟隻要是需要增長,就一定需要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肯定是需要地質專業領域的支持。”這也決定了對于地質專業人才的市場始終是有着重大需求的。對于同學們的學習,吳泰然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本科夯實基礎,對于自然科學有總體上較好的認識,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研究生階段則是掌握一種開展研究的方法;博士階段則完全到了自我探索的時期。“總之,不要辜負你在北大的時光。”吳老師這樣建議同學們。
在北大建校一百二十周年之際,吳泰然老師也談起了他對于北大精神的認識:“北大的傳統就是北大是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是服務于我們的民族的。”吳泰然老師表示,“我們的後來人也應該保持北大一貫的以民族興亡為己任的态度和精神,不管學什麼專業,心裡應該有這種擔當。”
溫和平靜、平易近人,吳泰然老師就這樣娓娓道來,這在辦公室聽老師講述自己的過往歲月和知識見解的四十分鐘,讓志願者們滿載收獲而歸。從自身的經曆到各種見解,讓我們感受到老一輩教授和地質學研究者的非凡氣度和奮鬥精神。生活水平、科研和學習條件的變遷,也讓我們對他們肅然起敬。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當以吳泰然老師等教授和地質研究者為榜樣,在地質和地球科學領域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編輯:beat365官方网站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