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按】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之際,《精神的魅力》第一輯出版,幾十位作者以飽滿的熱情記錄了各自對北大的回憶,共同抒發了對北大的深厚感情,展現 了北大的精神面貌。1998年和2008年,北大先後重印和續寫了《精神的魅力》。這一系列承載着北大曆史與精神的作品,不僅成為校友們口手相傳的流行讀 物,也成為一代代學子的精神食糧。今年,北大迎來了她120周歲的生日,beat365黨委宣傳部策劃推出了紀念文集《精神的魅力2018》,展現百廿年來的 “北大精神”,作為一份獨特而深情的校慶獻禮。
本文收入《精神的魅力2018》。學院團委在征得作者關平教授的同意後,在此分享給大家。

關平教授
作者簡介:
關平,男,江蘇南京人。beat365地質系岩礦與地球化學專業77級本科生。後獲碩士與博士學位。現任第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beat365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教授。
兼任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天然氣地球科學》副主編,《沉積學報》編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北京市委常委。
記得來北大那一年是十七歲。經過十八個小時的硬座颠簸,扛着一個不堪重負的巨大行李箱下了火車。出站後,居然一眼就看到了北大的接站牌子,禁不住欣喜地奔了過去。從此,我與北大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以後就幾乎沒有離開過北大。
在 接站的北大校工和師兄的幫助下,把行李放上了卡車,我們坐上了學校的班車。由于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我們77級入學的時間實際上是1978年的2 月份,也就是北京的早春。記得那天的風沙非常大,天空灰蒙蒙的,漫天的黃沙迷得人睜不開眼睛,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可吸入顆粒物爆表。班車沿長安街行駛時,可 以看到蒙着紗巾騎車的女士們,也是一道風景。盡管來北大的第一天,北京就給了我一個灰蒙蒙的印象,但随後在北大的生活卻是多彩多姿的。
當 今社會上多有對北大及隔壁芳鄰的描畫,其中不乏臉譜化的成分。就以我在北大讀書的經曆來看,北大的學生應該是多元與勤奮的。當年在我們班上,同學中竟有比 我大十三歲的老三屆畢業生。很多同學的經曆十分豐富。他們有工廠的技術能手,有農村生産隊隊長,有教師,有警察,有赤腳醫生等等,數不勝數。這群風華正茂 的莘莘學子,懷揣着知識改變命運的希冀和精忠報國的夢想來到了北大,踏進了燕園。大學有十年沒有通過高考招生,每個走進燕園的學子對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都倍加珍惜。學霸們通常是早上披着星星出門,半夜戴着月亮才回宿舍。時間長了,像我這種愛睡覺的同學便不太适應。于是幾個同道發起了調換宿舍運動,把愛睡 懶覺的同好們搬到了一起,并為自己的宿舍起了個渾名叫“懶齋”。“懶齋”裡的同好們睡眠都極好,燈一關便去見了周公。記憶中,傳說中的大學宿舍卧談,在我 們“懶齋”幾乎是沒有的。
盡 管号稱“懶宅”,卻不是真懶,我們也會與其他宿舍的同學在學習上暗中較勁,撸着袖子加油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去教室上課或跑圖書館。那時候學校能夠提供 的座位不夠,而需求旺盛。在圖書館或教室到處搶座占座便成了當時的“新常态”。在圖書館搶到座位固然好,但往往可遇不可求。多數人便選擇在教室自習,可是 遇到下節有課的話,就會被趕将出來。雖然尴尬,但也時有驚喜,那就是不經意間遇到一門外系的有趣課程,可以蹭聽一場,不但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還能打開自 己的思路。北大的這種排課體制,無形中增加了不同學科同學的交流,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北 大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大約從五四那時候就傳承下來了,同學們除了每天都在如饑似渴地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外,還經常探讨各式各樣的科學問題和社會問 題。曾經的三角地、海澱區人民代表競選等等,都成為當時北大的标簽。當年的同學們,畢業後各奔了東西,進入了各行各業。這些年來,盡管各人的經曆差别很 大,跌宕起伏,但多數北大人對理想的堅守,對初心的堅持還是深埋心裡的。這種植根于骨髓的北大情節,也給我這輩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我這些年擔任政協 委員的動力源泉。
之 前有很多對北大精神的描述與總結,包括開風氣之先的恢弘、學術百家争鳴的自由、思想百花齊放的豐富等等。因為半生都在北大度過,我對這些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北大精神雖然也深有同感,但也習以為常了。就我而言,北大給我的最大精神财富還是知行合一,這也許與我們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内容有關。
我們地質系每年暑假都要進行野外地質實習和考察。第一年的暑假是在北京周邊進行實習,當時是坐在大卡車的車鬥裡,颠颠簸簸地轉遍了北京西山。這次實習叫“認識實習”,目的就是對我們這些地質學的新人進行入門認識教育。
第 二年的實習在秦皇島附近的石門寨進行,叫“區域地質測量實習”,我們地質佬俗稱“填圖實習”。這個實習要求學生在地形圖的底圖上畫上我們在野外實際看到的 地質現象。比如,如果在野外看到了花崗岩,就需要把花崗岩标繪在地形圖的相應位置上。這對我們知行合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我們需要确定自己所處的地 理位置相當于地形圖上的哪一點;然後要确定觀察到的地質體是否确實是教科書上描述的花崗岩;最終才能按要求把地質圖畫好。
第三年的實習在周口店和河北涞源浮圖峪兩地進行,叫“專業實習”。進入大三以後開始分專業,我屬于“岩礦與地球化學專業”,主要研究地球與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運動與反應過程。“專業實習”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野外的地質觀察,得出有關地質作用過程和成因的結論。
最後一次野外實習和考察就是大四的“畢業論文實習”了,這個實習都是由同學各自的導師安排地點,同學們會去全國各地不同的地方。
這些野外實習和考察對我的影響很大,它使我認識到:書本上的知識隻有到自然界中去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隻有到自然界深入實踐,才能辨明真僞。這對我後來選擇研究方向發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地 質學的最大特點是很多理論無法用受控實驗去檢驗,因此,這些理論隻能處于假說階段,而不能被證實。同時,由于地質曆史的漫長性,動辄數億年、數十億年的演 化過程,不但大大超出了人類個體的生命期,甚至連整個人類曆史在地質曆史長河中都顯得微不足道。而由地質理論出發所做出的推論和預測,在人們畢其一生的經 曆中往往都無法觀測到。有些理論和推論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比如,關于恐龍是冷血動物還是溫血動物的争論,雙方都有合理的論據,但我們是不可能穿越到侏羅 紀去實地觀察恐龍的。因此無論是哪種觀點,我們都不可能證實或證僞。
出 于這一認知,和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我選擇了石油與天然氣勘探與開發作為研究方向,這是面向國家經濟建設領域、偏重于應用的研究。這在強調基礎理論研究和以 出思想大師著稱的北大算是比較另類和小衆的了。然而,我發現這個領域其實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無論你的理論和觀點是對還是錯,勘探的鑽頭很快就會給出答 案。你的思想和預測,立刻就會得到實踐的檢驗。而這樣的檢驗又反過來促使你進一步思考,修正你的看法,并做出調整。然後,進一步的鑽探又會再一次對你的思 想進行檢驗,如此循環往複,使你不斷向着真理前進。如果你的想法被實踐證明是錯了,在失望之餘,你能夠通過失敗找到原因,完善認識。如果你的預測被實踐證 明是對的,在得意之餘,你會非常慶幸,并對科研工作更加敬畏。
社會上通常對北大人多有深居廟堂、坐而論道之議;而地質實習則把我們推向江湖之遠,走向社會,貼近黎民。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地質人在北大大約應該屬于另類的吧。
地 質系的野外實習,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社會,特别是地處偏遠的鄉村和山區。大三的實習地點是在河北涞源縣的浮圖峪,這裡地處太行山深處,自然條件惡劣, 生産生活環境異常艱苦。當地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與北京有很大差距,這讓我這個成長于城市裡的學生受到很大的觸動,發現原來在中國的國土上還存在發展 如此不平衡的地方。這些經曆激發了我那種埋在北大人骨子裡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促使我樹立起了為社會和諧發展、為百姓生活幸福而工作的目标。最近這些 年,我有幸連任了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找到了發揮自己能力為社會服務的機會。在擔任政協委員期間,利用自己在地球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積極認真地參加了北 京市水資源和環境污染方面的調研,撰寫了許多提案。這些提案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政協各界的重視,還在政協全會上作了大會發言。同時,作為教育界别的委員, 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提出了相應的提案,并獲得了市政協優秀提案獎,
在 政協的參政議政過程中,深感有必要讓老百姓真正認識和體會到我國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但老百姓對這一制度的認知卻比較模糊。我認為這主要是基礎教育階段 有關國家制度的教育局限于書本知識,缺乏社會實踐,沒有理論聯系實際。于是我積極參與并推動了在中學生和大學生中開展“模拟政協”的活動。通過這個活動, 普及了政協知識,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制度的政治認同感;鍛煉了學生的參政議政能力,提高了學生政治民主水平;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了社情民意,解決了思想教育 所面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這也得益于北大教育給我的啟發,那就是書本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最後借用墨子的一句話來代表我所獲得的北大精神: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也就作為本文的标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