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編者按】為了慶祝beat365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展示我們地空人獨有的精神風貌,地空學院團委于2018年4月至5月主辦第八屆天地人文化節,旨在通過優秀院友報告會、世界地球日活動、天地人論壇,以及天地人訪談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弘揚“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地空精神,塑造高品質的地空文化。本次天地人訪談第一期活動,通過采訪近十位老教授老領導,記錄他們對學校學院建設發展曆史的珍貴回憶,并将老前輩們的難忘經曆和銘心感悟付諸筆端,為北大百廿校慶獻禮,為地空青年學子明燈。本次記者團隊以團委、研究生會和學生會的宣傳骨幹為主,并面向全校招募學生志願者。感謝老師們的真情分享,感謝學生記者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一起聆聽前輩們的故事,重溫北大和地空的曆史,從老師們的人生經曆中受到感召和啟迪,真正繼承好北大和地空的精神傳統。

【受訪人物簡介】朱梅湘,女,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1953年考入北京地質勘探學院,1957年7月畢業。1957年9月分配到beat365地質地理系岩礦教研室教學。1973年調入地質系地熱研究室從事地熱地質學研究工作,在科研期間還為我系研究生開設了地熱系統成岩成礦作用的選修課,除在“中國科學”、“地質學報”、“beat365學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外,還在1983年日本、1989年英國和1992年美國“水-岩相互作用國際讨論會”上發表西藏雲南騰沖地熱研究的文章。論著有和研究室合作出版的《西藏地熱》、《騰沖地熱》、《橫斷山區溫泉志》等,曾獲1986年beat365首屆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1988年中科院科研成果特别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采訪人:

顧書綸 beat365官方网站16級本科生

黃麗潼 beat365官方网站16級本科生

王 霄 beat365官方网站15級碩士生

在朱老師家裡,不大的房間卻有一個不小的陳列櫃,裡面放着許多美麗的矽華、鈣華、硫化、鹽華的标本,它們不僅是地熱系統凝聚出的結晶,更是朱老師四十餘年從事地熱工作的心血的結晶。

初入燕園

因為高中班主任老師的一句“你身體好,學地質适合”,當年懵懂的朱老師機緣巧合地走上了地質的道路。在北京地質勘探學院學習的過程中,朱老師漸漸被這門學科所吸引。1957年,剛剛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重建不久的beat365地質地理系地質專業。重建僅兩年的北大地質專業,各項教學工作都才剛剛起步,師資力量、教材建設都相對薄弱,岩石實習标本幾乎是從零開始,為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朱老師和同事們想方設法以各種渠道獲取岩石标本:野外采集、到地礦部和地質學院購買……獲取标本之後,還要進行大量的整理歸檔工作。這項工作為地質系教學的基本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地質系學生實習課所用的許多标本還是那時所保留下來的。

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朱老師帶領56級學生到北京郊區檢查礦點。當時,這班學生還沒有上岩石礦床課,到了地質隊朱老師先給他們補幾天課, 然後全面撒開,一個學生去一個礦點,朱老師輪流到各礦點檢查他們工作情況,有時步行,有時坐“二等車”(自行車帶人)或趕老鄉的大車或騎自行車。到年底,系裡調朱老師去長春地院進修蘇聯專家的 《變質岩》。1960年夏天朱老師去張北地區區測填圖,又到湘西找鎢銻金。60年底朱老師又被分配到北京通縣養豬場養豬,未滿一年又調她回來開課,當時她負責構造專業和古生物兩個專業岩石課的教學和帶室内鑒定課。直到1964年,朱老師剛給63級上了幾堂晶體光學課,幾個老師帶上1964年的學生到四川資陽搞“四清”,直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

結緣地熱

70年代,李四光教授以其遠見卓識和對國家科學政策的影響力,倡導開展地熱地質研究。地質系在探索新方向的背景下迅速成立了地熱地質研究組(後改名為地熱地質研究室)。1970年,北大地熱組與有關單位合作,在河北省懷來縣後郝窯進行地熱發電試驗,利用86度的低溫熱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中間介質200千瓦地熱試驗電站。

70、80年代,地熱能是地熱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1973年,地熱組與有關單位組成雲南騰沖聯合地熱調查組。出于對岩石學方面研究的需要,朱老師受邀進入了地熱研究室。這一年,朱老師負責标本的鑒定工作。“他們采回來的都是一些火山岩。”老師說,“當時并不清楚要去找什麼樣的标志,對騰沖的火山岩研究的很細緻。”1975年,北大地熱組加入中科院為進行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而組建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這一年北大地熱組負責羊八井地區的地熱研究,與有關單位聯合進行地熱發電試驗。朱老師由于血壓的原因,留在北京負責後郝窯的後勤工作,同時鑒定從羊八井寄回來的标本。在閱讀大量資料的過程中,朱老師才明白:礦床學早就知道,熱液和岩石接觸時會發生水-岩反應。活動的地熱系統正是水-岩反應正在發生的場所。研究地熱資源時,重要的信息都蘊含在水和岩的相互關系中,因此要研究的對象應當是熱泉沉澱物和水熱蝕變岩石。騰沖火山岩和空運回來的标本總是很少有符合要求的,朱老師意識到,必須親自赴藏采集樣品!于是,1976年,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朱老師踏上了高原的土地。

說明: C:\Users\user\Desktop\1976.jpg

1976年西藏地熱普查那曲組合影

(前排左起:奚小環 佟偉 劉時彬 過帼穎 後排左起:歐珠旺姆 朱梅湘 王德新 楊少平)

從五月到十月,朱老師參與了西藏地熱普查工作,負責整個那曲地區。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所轄十縣中,最大的一個面積就相當于整個江蘇,而在這五個月中,凡地質圖上所有标識的地熱出露點都要跑到。

有一次,為了考察一個熱泉區,考察小組整整騎了三天的馬才到達目的地。破壞嚴重的草原被旱獺掏的千瘡百孔,馬匹根本邁不開步子,隻能像走梅花樁一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沿途幾乎荒無人煙,必須依靠地圖上标注出的“夏季放牧點”來尋找過夜的住宿點。在住宿點,隊員們就放下鋪蓋卷,在坑坑窪窪的地面上鋪開來,枕着滿天繁星艱難的入睡。一天下來,雙腿由于馬上的颠簸總是酸痛難忍。有一天直到天黑還未找到能夠落腳的地方,走了許久,才在黑夜中捕捉到一點微弱的光,那是獨自在外放牧的牧民。牧民們常拿出鮮奶和酥油茶來款待隊員們,隊員們也用白面餅和糖果來感謝老鄉的饋贈。

1981年,羊八井地熱田3000千瓦發電試驗成功并成功并入拉薩電網。在此之前,拉薩的供電僅靠一座小型水電站,而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的上凍期内,就隻有醫院、政府等機構能靠柴油供電,城區其餘部分都長期陷入漆黑的夜晚。羊八井地熱發電的并入,極大的緩解了拉薩的用電緊張,至少可以保證全年的供電。北大地熱組對羊八井的地熱調查工作為西藏地熱的初期開發利用做出了貢獻,因此,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被評為先進集體。

說明: C:\Users\user\Desktop\1978.jpg

北大地熱組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榮獲先進集體的合影(右二為朱梅湘老師)

1981年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西藏地熱》正式出版。該書曾獲得1986年科學進步特等獎、1986年北大首屆科學成果特别獎、1988年中科院科技成果特别獎和自然科學一等獎。西藏科考之後,朱老師又在橫斷山區(含騰沖地熱區)進行地熱考察。1985年至1987年,朱老師繼續從事羊易地區的水熱蝕變研究,并向西藏地質局提交了研究報告。

朱老師的工作得到了塗光熾、葉連俊、郭文魁等很多老專家的重視。郭文魁院士向朱老師熱切地表示:“你這個工作太有用了!我們做的工作都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你這個可以直接觀察到,地熱系統等于就是地質成礦一個天然的實驗室。” 以此為契機,1992年,郭先生邀請朱老師參加了“中國東部沿海構造、岩漿與成礦作用”超大型課題中與地熱活動有關的礦産成礦作用和分布規律的研究。朱老師考察了黑龍江、山東、浙江十幾個疑似與古地熱有關的金礦床。

科學需要女性

作為科考隊中極少的女性成員之一,朱梅湘老師需要克服比男性同行更多的阻力。艱苦的野外環境中,常不免有傷病的困擾。在前往一個考察點的途中,朱老師稍稍落後了一些,一隻腳剛剛踏上馬蹬,馬匹就因為急于追趕前面的同伴向前沖去,朱老師毫無防備的被拖倒在地,造成了輕微的腦震蕩。還有一次,在搭拉煤車從梁河返回騰沖時,長時間受風使朱老師的雙膝腫脹,難以彎曲,不得不依靠打封閉才能繼續工作。因為工作業績突出,科考隊幾名女科考隊員在1980年青藏高原科學讨論會上還受到鄧小平同志的接見。

“現在想起來确實特别艱辛,但是以前年輕,并不覺得怎麼樣。之前64年生我兒子的時候,上午還在電教樓階梯教室給全年級講大課,一站就是兩個小時,下課後我騎自行車回家,吃了幾口飯我鄰居餘奶奶就把我送到北醫三院。後來聽說有的男同學都不知道我懷孕。我都是隻要能動,就去做能做的事。”

“出野外實際上也很有趣的。”朱老師談及當年巧遇攝制組、暢遊羊八井回灌池、面餅換糌粑的許多趣事,不住發出了暢快的笑聲。“出野外要吃得了苦,但辛苦中也有許多樂趣。”

說明: C:\Users\user\Desktop\科考.jpg

朱梅湘老師(右二)在紀錄片《世界屋脊》中扮演科考隊在研究工作的鏡頭

“就是家裡的事情沒怎麼管過。”朱老師遺憾地說,“我的一雙兒女,小的時候都是奶奶帶大。我丈夫1977年開始患哮喘病,持續了11年。1979年,我正準備去藏南考察,在蘭州正準備上飛機時接到我丈夫發病的電報,我們研究室的幾個同事在輪流照看。第二天一回到北京,我叫他們都别管了,我自己來。頭幾年,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醫院。我每天白天要在實驗室用各種測試方法鑒定岩石礦物、看資料,晚上就趴在他病床邊寫書,《西藏地熱》的初稿就是在醫院我丈夫病床邊寫出來的。後來,中醫研究院的大夫建議去成都療養。我把他留在成都的醫院,我就去橫斷山區進行地熱考察。兒子高考時,我正在橫斷山區考察,想想我們這一生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一雙兒女。”

“就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評選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宗旨: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朱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女孩子不是不可以學地質。很多方面女孩子的優勢在于細緻,要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就要在保護好自己健康的同時去掉嬌氣。相比男生來說,女孩子的确要付出更多。我特别希望我們專業的女孩子能做出引人注目的成果。”

晚霞的光彩

退休後的朱老師依然保持着樂觀活躍的精神狀态。除了參加學院博物館的标本庫整理工作外,老師豐富的文體生活讓正值青年的采訪員們自歎不如。

文藝上,朱老師酷愛唱歌。在鯉魚洲五七幹校曾參加文藝小分隊活動,從鯉魚洲回來又被拉進北大文藝宣傳隊。百年校慶時,她和文藝小分隊幾位老師組建了北大教授合唱團,還擔任了一屆教授合唱團團長,百年校慶和百廿校慶,朱老師都驕傲的站上了紀念演出的舞台,唱響屬于北大的獻禮之歌。

體育上,不僅每年積極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團體操表演,朱老師更是個遊泳迷。“文革的時候我們教研室十幾個人天天下午去頤和園遊泳,我的蛙泳就是那時候學會的。”朱老師回憶道,“開始冬泳是88年,我聽說清華有這樣一個組織,每年冬天就去和他們一起遊。90年去南歐旅遊,看見藍藍的愛琴海,我對同去的朋友說,這裡肯定得遊一次!于是我們倆就下水了。剛遊一半就被警察快艇把我們截回來啦!這是看在兩個老太太的份上,要是小夥子,還不知道怎麼被收拾呢!”講到這裡,朱老師露出了頑皮的笑容。遊泳使朱老師結識了許多泳友,他們常常結伴出遊。江河湖海,但見好水,興之所至,便一遊為快。

如今84歲的年紀,朱老師一年四季堅持晨練、遊泳。得益于良好的生活習慣,朱老師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今年1月又前往她所熟悉的騰沖參加了三天的野外工作,對學生采樣進行了指導。“多年沒跑野外,加上重感冒剛剛痊愈,其實對于去騰沖我曾是猶豫過的。但是想到年青人需要我幫忙,那麼克服困難也要去。我現在就是把手頭标本庫整理的事情做好,這些标本比較珍貴,是要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

燕園情深

“到北大也六十多年了,過去過得很開心,現在也很開心。我是在北大成長起來的,很依戀北大。不管在哪裡,終歸覺得北大好。”六十年的光陰匆匆流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朱梅湘老師這位見證了這所校園一半校史的老北大人,也是日日新的、不止息的。這位與大地深處的熱流相伴數十年的老前輩,心中的熱流始終熾熱鮮活,這熱流能融化青藏高原的堅冰,能翻越高黎貢山的險峻,能驅動智慧的火把熊熊長明。

“我們學地質的應該基礎技能掌握的好。希望我們現在的學生能繼承北大的光榮傳統,能更加努力的學習,向先輩學習刻苦的精神,掌握紮實的基本知識。”談到對青年學子的期望,朱老師殷切地說,“正确的觀念來自于客觀實際,之于地質系學生,野外觀察是根本,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一定要注重基本技能,掌握紮實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國家地質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beat365官方网站團委

上一篇:魯安懷當選國際礦物學協會1st Vice-President

下一篇:beat365官方网站師生參訪意大利奧爾蒂塞伊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