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至7月25日,在beat365教務部本科教改項目的支持下,beat365官方网站與意大利米蘭大學地質系就高年級學生野外綜合能力培養再次開展了深度合作。在米蘭大學地質系AndreaTintori教授和beat365官方网站5位老師及教務部金頂兵副部長的帶領下,地空學院28名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意大利、瑞士、奧地利等國交界處的阿爾卑斯山地區開展了為期16天的野外綜合考察。
阿爾卑斯山區經曆了古生代的變質基底形成及之後的沉積作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早期南北大陸碰撞及造山作用和第四紀的冰川、河流作用的改造,複雜的地質過程賦予了阿爾卑斯地區豐富的地質現象,保存了大量經典的地質剖面和豐富的化石,這裡記錄了特提斯大洋的消亡、南方岡瓦納大陸的裂解及其與北方歐亞大陸的碰撞、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統和海洋生物的演變、第四紀冰期等重要地質過程。作為地質學的起步之地,阿爾卑斯擁有着極高的研究程度,長期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其中不乏許多具有廣泛意義的世界性理論和模型,堪稱世界地質學研究和學習的勝地。
本次實習以世界自然遺産地聖喬治山(Monte San Giorgio)、意大利地質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格裡格納山(GrignaMountain)以及著名的觀景和滑雪勝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産地的多羅米蒂山區(Dolomite)為主要實習區域,以野外路線考察、現場教學、博物館參觀等方式,涉及構造地質學、岩石學和沉積學、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工程地質、古地理學、地貌學、冰川和第四紀地質等多方面的地質内容,可謂豐富全面。在米蘭大學地質系和beat365官方网站雙方教授的野外指導下,同學們通過自己親眼觀察,運用學習過的地質學知識,對實習區域的地質現象和地質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提升了野外工作和綜合研究能力。
7月11日清晨,一下飛機,實習隊伍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實習的旅途,第一站就是世界聞名的聖喬治山(Monte San Giorgio)。Monte San Giorgio的瑞士區域和意大利區域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自然遺産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三疊世(247~237Ma)化石寶庫,其化石以多樣性和保存良好而聞名。
阿爾卑斯實習隊伍到達MonteSanGiorgio
在Monte San Giorgio地區的實習主要觀察了二疊紀-三疊紀火山活動與海侵事件的沉積,以及第四紀的冰川活動、沉積池。該地區隻能觀察到早二疊世的火山岩,缺失晚二疊世地層,火山岩脈體中的主要礦物為重晶石(可應用于鑽井)本地區可見形成于三疊紀的沉積序列,從陸相礫岩到濱海相砂岩與白雲岩互層,再到台地相的厚層白雲岩,還出現了大量的含有機質頁岩、泥岩、泥灰岩,保存了許多化石。
本地區第四紀冰川發育,可見多處冰川作用的産物:冰碛物、冰川河谷以及由于冰碛物形成的堰塞湖。此堰塞湖深度可達數千米,與地質曆史時期地中海海平面的大幅度降低導緻侵蝕基準面大幅度下降有關。
冰川作用形成的堰塞湖
7月13日,在Monte San Giorgio的兩日工作之後,阿爾卑斯實習隊伍一路向北,穿行于real Alps的群山之中。我們沿着Val di Mello山間的溪流一路上溯,不僅觀察了該地區花崗閃長岩岩體岩性的變化,還觀察了第四紀冰川作用對于該岩體的改造。Val di Mello山間的谷地是一處旅遊勝地,遠山間點點冰川的融水彙成山溪,在谷地間蜿蜒而下,于地勢稍緩處形成如純淨水晶般透亮的小小湖泊,稍深的湖心映照出天空的一抹碧藍,而岸邊的湖水倒映着兩側光滑陡立吸引了無數挑戰者的山壁。湖水初觸,冰冷刺骨,稍稍習慣後,沁人心脾的涼爽驅散了一路行走的暑熱,令人恨不得将全身浸入其中。然而熱衷于攀岩、徒步、戲水和日光浴的遊客并不知道,光滑的岩壁刻印着遠山上冰川伸展與收縮的步伐,谷中車輛大小的巨石記錄了潺潺流淌的小溪也曾有着狂暴的咆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也許就是學地質的樂趣吧。
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
冰川融水
7月14日,在Val Malenco山上小木亭中,米蘭大學AttilioMontrasio教授為我們簡要講解了real Alps地區的構造演化曆史,Andrea Tintori教授退居二線,承擔起翻譯的工作。北方歐亞闆塊與南方非洲闆塊的碰撞發生了阿爾卑斯造山運動,而real Alps地區是阿爾卑斯造山運動表現的主要地區。不同于南阿爾卑斯地區在晚古生代變質基底上發育二疊-三疊紀蓋層沉積這樣相對簡單的構造背景,real Alps地區在歐亞闆塊與非洲闆塊的碰撞過程中經曆了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兩次逆沖過程,使得大量不同的原岩在俯沖變質後又被擡升至地表,形成了該地區出露近70種變質岩的奇特景象。雖然阿爾卑斯地區植被覆蓋率高,露頭情況較差,但細緻的科學工作者收集了地區内大量不同的變質岩在木屋外的山坡上展示,讓我們能夠在一山之間認識區域内複雜的構造演化曆史。
AttilioMontrasio教授講解realAlps的構造演化
7月15日,實習隊伍來到了位于聖喬治山以東約30km處的格裡納山(Grigna),從南面海拔約800m處山腳處開始攀登,主要觀察晚二疊世至中三疊世盆地沉積序列。在途中我們先後觀察到了晚二疊世指示沖積扇沉積的含礫粗砂岩、早三疊世粉砂岩和中三疊世夾泥灰岩的白雲岩。經過了大緻5個小時的艱難路程,來到了最高處的S.Calimero教堂,海拔約為1600m,觀察到了代表沉積盆地邊緣相的角礫灰岩和代表碳酸鹽岩台地相的厚層白雲岩。次日,我們從Grigna北面出發,從另一個方向觀察碳酸鹽岩台地和深水盆地的接觸界線以及滑坡體。
Andrea Tintori教授在講解Grigna地區古地理演化
在結束了Grigna山區兩天較為艱苦的野外實習之後,同學們前往本次實習的最後一個區域——Dolomite,開始了最後五天的野外實習。在Dolomite區域,實習内容主要是觀察該地區從二疊紀末期到中-晚三疊世的沉積序列,尋找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和複蘇過程的化石證據,深度學習和分析碳酸鹽岩台地和深水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過程。在中二疊世,Dolomite區域主要是以與MonteSanGiorgio和Grigna區域相似的火山岩序列為主,在晚二疊統世是由陸地河流相開始轉變為濱海砂岩相,到了三疊紀則是以碳酸鹽岩台地相為主,可以觀察到雙殼類和腕足類的化石。局部地區可見由碳酸鹽岩台地向深水盆地滑塌的斜坡相沉積,還觀察到了水下噴發的枕狀玄武岩,其反應了盆地的水深可能達到了500m。此外,我們參觀了當地的兩座地質博物館,Andrea教授為我們細緻講解了博物館中所展覽化石所反映的沉積地層,加深了我們對Dolomite地區地質演化過程的理解。
Dolomite遠景
Dolomite地區碳酸鹽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沉積
實習期間,同學們不僅對阿爾卑斯地區的經典地質現象進行了考察,對意大利的獨特文化、自然景觀也進行了深入體驗。在意大利當地政府、自然科學和民間機構的支持下,同學們參觀了Rotari酒莊博物館,品嘗了意大利出産的高品質葡萄酒;在Ortisei小鎮參觀了當地博物館,與鎮上居民共舞,體驗了獨特的拉丁文化;在Bergamo,同學們則徜徉于中世紀的城鎮街道之間流連忘返。
Rotari酒莊
品飲美酒
民族舞蹈
參觀Ortisei博物館
本次綜合地質實習在國際合作部、教務部、研究生院和财務部的大力支持和學院領導和野外帶隊教師的辛苦付出下圓滿結束。這次實習,不僅是一次專業性、綜合性極強的地質野外工作過程,也是一次寶貴的國際交流和學習機會,不論是國外教授的講解,還是國外地質現象的展現,都大大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和思路。而充滿獨特魅力的意大利文化則更是為此次野外實習添上豐富色彩的一筆。同學們在受益匪淺之餘,也有很多感想可談:
@陳超強:阿爾卑斯之行,收獲良多,我們的地質學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地質學思維得到了錘煉,國際視野得到了拓展,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我們的地質學思維與地質學的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老師們一方面豐富了我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也在引導我們以一個地質學家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高萌:很高興能有機會跟認真負責的教授,好學可愛的同學們踏上這樣一段有意義的旅程。地質專業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是腳踏實地的積累,阿爾卑斯之旅受益良多。
@韓露:來到這裡,我才真正明白國際視野的開闊,與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智慧。學術上,米蘭教授認真講解每一個地質點,随行的老師給予恰當的補充說明;生活上,後勤老師讓我們體會異域風情的同時,給予我們最好的照顧。學院的老師也對我們進行了關切的問候,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地空學院整個學院的認真和善意,以及地質學科的博大與宏偉。感謝支持我們的學院和老師,真的不虛此行。
@王琦:半個月的阿爾卑斯實習中,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觀覽了阿爾卑斯的壯麗風光和典型的地質現象,體會了意大利的風土人情,還見識了米蘭和羅馬古城的古典韻味,是一次讓人十分難忘的地質遊學。實習中,我們收獲頗豐,不僅僅是地學思維的鍛煉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國内實習所無法直接帶來的國際視野,比如将聖喬治山中的三疊紀沉積特征和中國南部同時期進行比較,可以對海平面變化、海陸變遷及闆塊構造進行更加細緻準确的研究,此外,這次實習對于我們的英文水平和學術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機會。
@藍坤:本次阿爾卑斯野外實習期間,我們觀察和學習了阿爾卑斯地區經典的複雜地質現象,對碳酸鹽岩台地和深水盆地的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建立了同期異相的概念,學習了國際上前沿的地質學研究方法,在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地質、解密自然的樂趣,受益匪淺。我們還親身體驗了享有盛名的意大利風土人情,與當地居民進行愉快的交流與互動,感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熱情好客。令人印象尤深的莫過于高山積雪融水彙成的冰涼溪水,那沁人心脾的冰爽,不僅驅除了暑熱,還能夠讓人忘卻煩惱和憂愁。
@王召平:阿爾卑斯實習圓了我幾個一直以來的夢。第一次出國,第一次辦護照簽證,甚至是第一次坐飛機,一切都是好奇的、新鮮的、憧憬的。這次實習不僅僅是關于地質,也是關于文化,關于成長。我流連于阿爾卑斯山中花草樹湖的靜谧美好,也被意大利人民的親切友好所溫暖。我驚歎于米蘭和羅馬古建築的莊嚴肅穆,也為随處可見的難民而困惑。我記得Andrea教授的意大利口音和永保好奇的學術探索精神,也記得傍晚獨自坐在草坪上靜看山下城鎮燈光亮起的夢幻時刻……兩周的實習很短暫,沉浸其中的夢轉眼已經醒來,但爬過的每一條山路,嗅過的每一朵花,遇到的每一個笑容和親切的“Ciao”,都真實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人生旅途上一段美好的回憶。感謝阿爾卑斯實習考察隊的各位老師。
@盧亞敏:親身體會之後,才會覺得此行不僅僅是趟地質實習,更多的還有視野的開闊,包括地質内容、思考方式、異域生活等等。米蘭大學的Andrea教授風趣幽默,年過六旬體力卻不輸年輕人,帶着我們在翻山越嶺、穿梭叢林灌木之間學習和思考問題,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地質學者所工作的環境也可以是如此之美。此次實習收獲頗豐,第一次和這麼多有共同志趣的人一起,來到歐洲,來到阿爾卑斯,感受了不一樣的風景,最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區域地質演化過程和研究曆史。如Andrea所說,其他人知道“自然風光很美”,地質學研究者能回答“它為什麼這麼美”。
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