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地空學院團委與研究生教務辦合作,對學院近期海外交流優秀學生進行了系列專題采訪,接下來将陸續推出“天地人•海外交流”欄目,講述他們的精彩故事。

吳紅紅,2015級空間物理直博生,于2017年9月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穆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聯合培養一年。
ABOUT ME
吳紅紅,2011年高中畢業于江西省廣豐中學,并考入beat365官方网站,選擇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大一參加了校學生會、院學生會和排球隊,然後在排球隊裡一晃七八載;大二參加了贛文化交流協會等社團,被選為學院年級團支部組織委員,選修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雙學位;大三發現自己更喜歡本專業,選擇本科生科研;大四保送本校本專業2015級空間物理直博生,師從塗傳诒院士,研究方向為日球層物理/太陽風湍流。2017年9月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穆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聯合培養一年,跟随國外導師Daniel Verscharen研究太陽風等離子體中的波和不穩定性。本科期間,獲得過學習優秀單項獎、國家勵志獎學金、初黨高黨優秀學員;研究生期間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
Q&A
關于留學
問:學姐能不能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這段留學經曆?
答:一年的時間白駒過隙,很是匆匆。可是即使再快,它也成為了生命裡抹不去的厚重。跟随國外導師Daniel來到英國,伴随着學習最重要的心情,努力忽略自己對大不列颠島嶼沉悶和拘泥的偏見,想要很好地融入這個環境。可是漸漸發現這一方角落的美麗和從容,于是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生活和學習,變成了一件快樂和滿足的事。
外導才華橫溢,每一次的工作讨論都能帶給我學到了很多的滿足感。我在國外的這個工作并不是一直一帆風順,期間也有很多瓶頸,但是外導積極并努力解決問題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所以在很多次嘗試和失敗但是仍然锲而不舍以後,心态得到了很好的錘煉。同時,在國外見識了國外的學術圈如何開展工作,圈子裡的人如何工作和學習。這次的留學經曆使我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堅定地走學術道路。
問:這次留學帶給你哪些收獲與感觸呢?
答:這一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對學術生活多了更多的理解,對于自己想走學術道路的願望更加清楚,對未來走學術道路增添了更多的信心。而且,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裡,明白了生活和工作并不一定交織在一起,工作可以是自己喜歡的,生活也可以是自己熱愛的。一個工作從無到有,我完整地經曆過了,這個過程出現的快樂和困難,酸甜苦辣都讓我深深感受到探索未知世界的魅力。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感觸是,身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勇敢地與其他人和事建立聯系,你會發現,其實很簡單也很美好。而且,你會感覺自己更加獨立和自由。
問:學姐對于這次留學提前做了哪些準備呢?
答:因為有了自己導師的支持,所以就可以安心地去準備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了。最重要的當然是英語了。申請之前要有基金委承認的考試成績單。其次,要聯系外方導師,考慮去哪個地方,學習什麼。這關系到研修計劃的撰寫。其餘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準備的一些材料要一項一項符合要求。簽證也是一項重要的内容,這裡可能涉及到與外方學校秘書的聯系,提供需要的材料等等。一切準備就緒以後,就保持開放和積極的心态迎接一段新生活啦。
問:通過這段經曆,學姐對準備出國的學弟學妹們有什麼建議呢?
答:要保持開放和積極的心态,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可以很簡單也很美好,遇見困難不要害怕尋求幫助,有時候出現的難題可以很容易地解決。
要多與同學交流,多感受國内外學習和工作的差異,努力尋找到自己喜歡也适應的工作方式。獨立且自由地熱愛生活。
關于專業
問:對于自己目前的空間物理專業,學姐有什麼看法呢?
答:空間物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專業,數學和物理功底都很重要。但是它又跟純物理有所不同,它所關注的方面既有基礎科學又有應用價值,既現實又詩意,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個專業又包含很多個方向,我所研究的太陽風湍流偏向基礎科學,我認為詩意比現實多一點。
問:學姐對剛剛開始大學生活的萌新們有什麼想說的嗎?
答:地空學院是個很溫暖的地方。我記得大一的時候,和大二的學姐在月光下暢談心中所思所想,那種感覺非常溫馨。學弟學妹們,有什麼疑惑,我相信總能找到答案。安利學院的各種球隊啊,特别是排球隊~~學習很重要,生活也很重要!祝你們一路陽光!
問:你覺得科研以及空間物理帶給了你哪些東西,讓你可以專注于它。比如你覺得空間物理或者說地球與空間科學的魅力具體有哪些 ?
答:空間物理,其實涵蓋整個日球層物理。從太陽内部到終止激波,是有一個很大的物理圖像在其中的,但是這個圖像裡面還有很多很多不清晰的地方,等着被探索。細分下來,又包含一個個小的圖像,比如太陽耀斑,比如磁重聯,比如湍流,比如極光。每一個現象都很奇妙,因為她就在那裡,你會想知道她為什麼發生,怎麼發生,發生了之後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有一些好奇心吸引着你。當你專注于其中一個小圖像,你又會發現問題還需要細分,工作需要一點一點完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學術上的工作過程其實可以聯系到生活,道理是一樣的,懂得學術也能更加懂得生活。這一點非常有魅力。
采訪 | 張懿卓
編輯 | 劉金秋、張懿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