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地空學院團委與研究生教務辦合作,對學院近期海外交流優秀學生進行了系列專題采訪,将陸續推出“天地人•海外交流”欄目,講述他們的精彩故事。

潘東曉近照
ABOUT ME
潘東曉,2014級空間物理直博生,空間物理方向,師從周煦之研究員。在學期間曾獲得校級三好學生、方正獎學金、光華獎學金、創新獎和優秀科研獎等榮譽。2017年9月,潘東曉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赴瑞典空間物理學研究所聯合培養一年,跟随國外合作導師 Yuri Khotyaintsev從事磁尾等離子體中波與不穩定性的研究。
Q&A
關于留學經曆
Q: 請學姐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留學經曆?
A: 去年9月,我離開了北京,前往瑞典空間物理學研究所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聯合培養。在此期間,導師Yuri給我深切關懷,在學術和生活上都給予我很多幫助。留學期間,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我也會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到瑞典的第一天,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瑞典詞彙——FIKA。FIKA是一項很重要的日常活動,其實就是coffee break,一天兩次。疲累的時候來一杯咖啡,和同事聊聊天,短暫的休息之後就又可以繼續投入工作了。烏普薩拉這座小城很美很安靜,很适合靜下心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Q:學姐是出于什麼想法留學的呢?
A:想要了解國外的科研工作者是怎麼開展工作的,也想體驗一下國外的風土人情。留學基金委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借此機會,便積極申請了赴瑞典聯合培養。
Q:留學前做了什麼準備?
A:聯合培養是北大研究生培養環節的一部分,要按照學校的管理規定進行。在獲得導師的同意和支持後,就可以開始準備申請留基委的資助了。當然了,英語成績是最先需要準備的,申請前需要獲得留學基金委認可的英語水平成績。申請時,還需要提供外導的基本信息,以及在國外研修期間的學習計劃。最後,簽證的申請非常重要,我建議可以多去咨詢曾經申請過該國簽證的師兄師姐,會得到很多幫助,也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Q:在這一年中,學姐覺得在國内外讀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中外學生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A:我所在的研究所有二三十個人,學生很少,大概5個左右,大部分都是研究員和工程師。一般來說,一個辦公室隻有兩到三個人,辦公時間也很自由。北歐的冬天很冷,白天也很短,通常下午三點天就黑了,也經常出現辦公室隻有我一個人在的情況。瑞典人的母語雖然是瑞典語,但他們的英文都很好,所以日常的交流基本沒有什麼問題。并且在瑞典,博士生的課程也都是使用英文教學。今年上半年我旁聽了電離層物理的課,我覺得這門課程的教授方式和宗老師磁層物理課很像,通過做課後作業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國外的學生也很用功,我記得平安夜前一天,還看到同組的博士生同學在辦公室辦公,我印象挺深刻的。

潘東曉留學期間所在實驗室
關于專業與出國的建議
Q:經過這段經曆,學姐對準備出國的學弟學妹們有什麼建議呢?
A:剛開始到國外生活,由于對當地的生活習慣和一些政策并不熟悉,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不要害怕開口去尋求幫助,可以多去咨詢别人,尤其是遇到過相同情況的中國學生,通常他們會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和外國同學們交流,其實從聊天中經常能夠了解到很多當地的信息,并且也是練習口語的不錯的方法。适應了當地的生活之後,就可以開始享受這段異國他鄉之旅啦。
Q:當初為什麼選擇空間物理專業?
A:在報考大學的時候,我選擇了這個專業。其實當時并不知道空間物理到底是什麼,隻是聽起來感覺好高大上,很好奇。其實是在接觸本科生科研之後,才開始慢慢了解空間物理的有趣之處。空間物理中有很多奇妙的現象,我會很想知道這種現象為什麼存在,背後的物理圖像到底是什麼。也是好奇心,讓我一直想在科研這條路上走下去。
Q:在科研道路上有哪些給您帶來重要幫助或指點的老師?
A:我本科是在山東大學(威海)讀的,史全岐老師和孫為傑師兄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啟蒙導師,也正是因為他們,才讓我更加堅定的走上了科研這條道路。之後我來到beat365,跟随宗秋剛和周煦之老師繼續博士期間的科研,在瑞典交流訪問期間,Yuri和Daniel也幫助我很多。在科研這條路上我真的很幸運,我遇到的每一個老師都對我很照顧,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嚴謹和認真的科研态度,更是對人對事的真誠和坦然。
Q:學姐對剛剛開始大學生活的萌新們有什麼想說的嗎?
A:在兼顧學業的同時,也要鍛煉好自己的身體,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廣交朋友,多多參加集體活動,豐富自己的視野。希望你們能擁有一段難忘的大學生活!
記者:李佳益
編輯:張鑫焱、趙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