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陳斌在北大任教的第14年,也是他在北大度過的第28年。
1990年本科入學,2004年執教至今,跨越世紀的交點,信息技術在時代的洪流中一日千裡,他在這所園子中,眼觀前沿、汲取科學靈光,着手實踐、溫養教學魅力。
在實踐中總結、在改革中創造,陳斌逐漸摸索出一套互相促進、富有活力的教學生态。将“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創新教育”融會貫通的他,在“變與不變”中尋得了獨具特色的平衡點。
1 在時代的刀鋒上創造未來
“最近70年來,最活躍的創新源頭來自于信息技術。信息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引發了很多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陳斌老師的教學研究正是在這豐盈而鮮明的時代感中,笃實而大膽地向前行進。
改革之路,實踐為石。陳斌在一線教學工作上從不吝于投入自己的精力。
自2015年春季至今,他先後擔任了四門本科生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虛拟仿真創新應用與實踐”、“離散數學”、“地球與人類文明”),兩門研究生課程(“開源空間信息軟件”、“空間數據庫”)的任課教師,平均每年授課201學時,兼以開設慕課,僅“離散數學概論”在線選課人數便累計達到五萬人次。
走在教學改革前線的陳斌,近年來更是一舉力擔來自教務部、設備部等教學改革項目9項,源源不斷地在教學課堂中創造新的内容。
一方面,陳斌老師圍繞着自己曾攻讀的計算機軟件專業與科研方向開設課程,夯實學科專業基礎。從2015年開始,他采用Python語言講授“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之後還引入了藝術編程實踐、開源智能硬件、對抗性小組實習作業。
在學生眼中,“陳老師身上似乎有一種鮮明的科技人才特質,格外注重團隊協作和實踐操作。一方面弱化了考試在課堂中的地位,同時又能讓我們通過實踐,應用所學,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用Python語言畫圖、坦克大戰、打乒乓球……諸如此類的趣味競賽廣受各院系學生好評,在學校計算機基礎課堂中悄然“走紅”。
此外,他還将慕課與翻轉課堂帶入了離散數學課程。“慕課可以說是順應網絡時代的教學方式變革,它體現了教育的未來趨勢,将會改變高等教育乃至基礎教育的教學手段。”
基于這個認識,在學校倡導老師開設慕課之時,陳斌便立即将基礎課程“離散數學”錄制上線,不僅能适應不同基礎的學生,同時也能有更多的機會對基本概念及應用進行深入探讨。
不僅如此,構築這座“沒有圍牆的校園”,将大學優質教學資源為更多的社會公衆分享,在陳斌看來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目前,他正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展開合作,錄制一門名為“人工智能與信息社會”的慕課,向高中生、低年級大學生與全社會公衆傳播人工智能技術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等知識與理念。
圖為2018年9月17日即将上線的新學期“離散數學概論”慕課界面
另一方面,陳斌受地球科學與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的啟發,逐漸探索通識課程,引導學生探究地球演化與生命演化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的推動。
作為一所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北大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兼具廣闊的學科資源與蓬勃的發展動力。而在文史社科通識教育已初見成效的今天,陳斌用敏銳的眼光捕捉着通識教育在理工科領域的可能性。
在地球科學領域有所專長的他,嘗試着将其中可能激發各專業學生興趣的内容加入到課程中來。比如在“地球與人類文明”課上的岩石微觀結構觀察實驗,不僅與礦物組成結構專業内容緊密相關,同時還能讓同學們體悟自然的美感。
而野外考察,更讓大家親自觸摸到風景背後億萬年變遷的故事。正是陳斌老師的獨特魅力與其嘗試的有益探索,令他收獲“鐵粉”無數,甚至不乏有外院系學生連續選修其多門課程。
2017年12月“地球與人類文明”結課合照
“信息技術發展給各學科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最前沿的科研已經全面滲透了信息技術,那麼我們的教學手段也就要有相應的變革。”
正如陳斌所言,在開拓教學改革這條路上,他既要敏銳窺見時代閃現的鋒芒,還應大膽揮毫書寫全新的答案。
2打破藩籬、涉向社會
正如北大之精神,陳斌身上始終散發着開放包容、博觀大氣的特質。他常常鼓勵學生不拘于象牙塔中,親身緻力于打通校園與社會的聯結。
開闊眼界,方能啟發創新思維。創新教育課是陳斌的教學重點之一,雖然主要内容是虛拟現實,但他極力倡導學生們與業界接軌,将最新的行業成就與先鋒企業家精神引入校園課堂中來。
“北大有獨特的魅力,各界專家和創業者都樂意來北大進行分享,這也是我們北大同學的福氣吧。”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作為創新教育課的社會實踐,陳斌老師還舉辦了VR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吸納了北京市區域大學與中學的衆多作品。
秉承着通達開放的理念,陳斌老師的團隊在實踐中豐獲碩果。實驗室方面,在教務部、設備部教學改革項目的支持與社會各界的贊助下,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面向本科創新教學的開放實驗室“409創新實驗室”,同學們得以在其中自由發揮、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創業訓練方面,依托了科研訓練的成果,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科學實踐教育,同學們利用自己所學,為科普和基礎教育做貢獻,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創業項目。
目前,創新創業團隊的同學已組建公司,研發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器材,逐步建立了在中小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的影響力。
教育是一脈相承的事業。陳斌在招生工作中意識到中學考生們對于地球科學的認識極為缺乏,因此在學院大力開展地球科學中學普及的背景下,他決定以共建創新實驗室和開設中學校本課程的形式開始嘗試。
“在中學基礎教育方面的嘗試,是希望能加強中學到大學的學科知識以及教學方式的一種過渡,也将對我們本科招生和教學有所促進。”北大附中正是中學教育改革的先鋒,與學院合作創建地球與信息科技創新實驗室,開設了“地球與信息”校本課程,主管本科教學的張進江副院長更是親自來附中上了第一堂課,學院各專業均有老師來到附中給學生授課,生動講解地球科學的基礎概念。
今年教師節于北大附中Python藝術編程課上
3滿身煙火氣,苦心“引路人”
官方課程評估得分排名前列,民間廣受各院系學生“安利”,陳斌老師的受歡迎程度大概與他的個人魅力指數呈正相關。
“他真的是很有趣的老師。” 陳斌老師的學生們幾乎不謀而合地給出了這一評價。
緊跟流行、打成一片,是陳斌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常态。喜歡“混迹”于微信群與朋友圈中的他,将師生之間那層影影綽綽的陌生面紗掀開,真實而坦然的親近距離,是他與學生們相處的特色。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陳斌老師的教學風格,大概是寓教于樂吧。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在教學上付出了不少‘額外’的精力。”
在同學們的眼中,這位老師不僅平易近人,人情味十足,更重要的是無處不讓他們感受其“用心”之深——課堂内容深入淺出,形式豐富多樣,在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上更是毫不吝惜地付出額外心力。
在忙碌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之餘,陳斌老師還運營更新着自己的公衆号,介紹beat365新一代GIS實驗室的科研教學工作與北大教職工互助教育實踐。
陳斌老師的個人公衆号
在被問及自己的個人魅力時,陳斌打趣道:“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這裡總有一些好玩兒的東西。”
在他看來,科研訓練首先應該激發同學自身的創新主動性,“要覺得某個問題‘有意思’或者‘好玩’,其次要有堅持的恒心,最後是有實驗室的支持”。
他作為導師的一個重要體會,便是在“有意思”與“好玩”的問題上,啟發學生進行思路的凝練和方案的選擇。
“陳老師雖然看起來既幽默又接地氣,但眼神總是很銳利——這其實是褒義形容,因為他的眼光常常很精準,給人的感覺是很睿智的。”跟随陳斌開展科研項目的學生感慨,“在做科研的道路上,陳斌老師會是一位很好的引路人。他對尖端科技前沿的關注和應用,常常能帶給我們靈感和啟發。”
而在教學方面,他将課堂參與形式趣味化,比如在數據結構與算法課堂中,他每學期都設計了不同的創意作品征集項目與對抗性的實習大作業;又比如安排“科幻電影中的人類未來”等類似講座,盡可能激發學生對課堂主動學習的興趣。
然而有趣的是,如此注重教學與科研品質的他,卻常常在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絲“粗線條”的诙諧感。曾經在上課前遭遇北京狂風而被吹亂頭發,陳斌在聽課老師與學生們的注目下頂着一頭“朋克”發型上完一堂課而渾然不覺,課後方被同學們在課程群中“揭穿”,這才慘痛察覺自己的外界形象“遭殃”。
用陳老師學生的話說,“他真的毫無架子”。盡管天然自帶的诙諧感常常受到學生們的關注,陳斌卻毫不吝于和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假期之餘邀請學生們來家中玩,烹饪逗貓做甜點。
明明從事着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他卻毫不遮掩地攜着一身煙火氣走入學生們的視野裡,這般微妙的錯位或許恰恰是他那頗具溫度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