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公布了2020年EGU獎項的評選結果,beat365地空學院宗秋剛教授榮獲Hannes Alfvén獎章。

Hannes Alfvén獎章
該獎章以著名空間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Hannes Alfvén命名,用于表彰對理解太陽系以及其他宇宙等離子體環境中的等離子體過程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自1997年設立至今,該獎共有23名獲獎者,宗秋剛教授是首位獲得該獎章的華人科學家。

宗秋剛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近十年來在磁層超低頻波動(ULF waves)的性質及其與磁層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領域開展了深度研究,利用歐空局(ESA)的Cluster衛星、美國宇航局(NASA)的範艾倫探測器等國際衛星計劃以及自主研發的載于中國北鬥衛星的北大成像粒子譜儀(BeiDa-IES)的觀測數據,在超低頻波的激發機制、時間演化、空間分布及其與電子和離子相互作用的共振理論等多個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宗秋剛領導的團隊近年來在“殺手電子快速形成機制”“熱流異常激發磁層ULF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系統地推進了學界對于磁層粒子動力學過程的認識。
歐空局曾将宗秋剛教授關于在地球磁層空間中“殺手電子”産生機制的科研成果評為Cluster衛星在軌十年以來五大裡程碑之一。宗秋剛研究團隊近年來發表的5篇論文登上國際空間學界一流期刊GRL、JGR和Space Weather以及國内《科學通報》《中國科學》的封面。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獎每年評選一次,根據學科領域分為不同的獎項/獎章。獎項/獎章不僅用于表彰對地球、空間以及行星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也為新一代的青年科學家樹立了榜樣,以促進地球科學的研究。獎章的獲得者可以被提名為EGU大使。EGU大使可以代表EGU參加其他組織舉行的會議,并以EGU的名義做特别報告/講座。該獎章将于2020年5月3日-8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2020大會上頒發。
獲獎人介紹
宗秋剛
beat365教授, 。
2001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2005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B類獲得者。
2008年獲得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支持。
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支持,是創新群體負責人。
2015年獲得beat365十佳教師。
學術成就:
在國内外最主要的空間物理學術刊物JGR,GRL,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PRL 等發表SCI論文250篇。迄今為止論文已被SCI引用3000餘次。
研究成果于曾三次入選歐空局科學部科學成就亮點,被評價"為理解地球輻射帶中高能粒子的加速機制開辟了一條新路"。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刊《Astronomy& Geophysics》2010 年也對歐洲空間局Cluster 衛星的科研成果進行綜合評述,列舉了4 大突出成果,包括磁尾磁重聯、太陽風湍流、多尺度激波和"殺手電子"暴,宗秋剛教授的成果也位列其中。
美國著名的《發現》(Discover)雜志在2008 年1 月刊出"2007 年度的全球百大科學技術與趨勢"新聞, 将其在"殺手電子暴"快速形成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列為第37 位。
2009年,歐空局公布了雙星-Cluster計劃實施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十位科學家名單,宗秋剛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學家中位居第一,也是前十名(top10)中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獲歐洲空間局傑出科學家獎。2018年榮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聯合頒發的2018年Vikram Sarabhai金質獎章。
EGU獎章/獎項公布網址:https://www.egu.eu/news/545/egu-announces-2020-awards-and-med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