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第一期“相約大師話地學”活動-與“80”後的勇士-古環境與古海洋學家汪品先院士面對面于2019年12月6日在逸夫二樓3221舉行。地球與空間學院副院長張進江教授主持,參加座談會的學生主要有本科一年級新生及部分四年級和研究生。
汪品先,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回國後建立海洋地質學學科,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多年從事南海、西太平洋古海洋研究,發現大洋碳循環的長周期,提出地球表層系統演化中的“雙重驅動”機制。1999年擔任首個南海國際大洋鑽探(ODP184)航次聯合首席科學家,2009年率領團隊建立中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2011-2018年,領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個海洋領域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部過程";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歐洲地學聯盟的“米蘭科維奇獎章”,以及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何梁何利基金會等頒發的多個獎項。汪品先院士堅守在教學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舉辦系列講座,多年主講“地球系統與演化”課程,并于2018年整理出版了《地球系統與演變》。
座談會上,同學們就野外地質實習對地球科學的意義、如何學好地質學、什麼是真正的地球系統科學、如何在時間上打通地球科學,實現深時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如何把現代的氣候模型應用到地質曆史時期,并進行未來氣候預測、博士生如何選題等問題和汪先生進行廣泛交流。
汪先生和同學生說,野外實習是獲得和研究一切地球科學問題的源泉,也是地球科學最富有魅力的部分之一,野外各類地質現象的觀察,是解釋實驗數據的基礎,鼓勵新生珍惜每一次野外觀察的機會。對于科學研究,汪先生認為一切學術人品為先,然後才是個人才華的展現,在國家發展、社會需求的大背景下,将自己的才華融入其中,才不虛此生。在此基礎上,汪先生建議初入科學研究的博士生,首先要自己有興趣和想法,同時要廣泛閱讀,積極思考,開闊視野。其次,機遇也很重要,目前我們國家國富民強,正是青年人抓住機遇,實現自我價值的良好時機。
汪先生說地球系統科學并不是多門學科的堆積、拼湊,除了要從地球的各圈層出發,綜合考慮其相互作用外,碳循環和水循環的深入研究,也許是溝通地球系統各圈層的一條途徑,汪先生說目前的中國正孕育着“中國學說”,期望年輕人加入其中,在新世紀的地球系統科學上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在有同學問到82歲深潛感受的時候,汪老師興奮的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乘坐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在中國南海西沙海區1000多米的深海,看到壯觀的冷水珊瑚林,那種激動無法言表,再上岸後,竟恍惚如夢遊仙境。
90分鐘的座談會,汪先生對學術的熱情、對青年的期待、對往事的豁達和直率,無不感動并影響着在場的每一位同學。祝福汪先生幸福安康,祝福與會的同學有夢想、有感悟、有收獲。

參加座談會的所有同學和老師

座談會上,汪先生和大家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