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至8月27日,beat365官方网站師生在貴州地區開展了為期13天的野外地質實習考察工作。在孫元林教授、關平教授、沈冰研究員和薛進莊副教授的帶領下,來自地空學院18級地質學專業的22名本科生、以及元培學院古生物專業和醫學部的2名本科生參加了此次綜合地質實習。本次實習由孫元林教授擔任領隊。
受疫情影響,原計劃在三峽地區舉行的綜合地質實習将實習地點調整到貴州地區,包括貴陽市烏當地區、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凱裡-都勻、獨山-平塘地區。實習區域内有出露良好的前寒武紀至中生代地層,包括著名的寒武紀凱裡生物群、三疊紀關嶺生物群等重要化石群産地。本次實習的主要目标是讓學生們認識主要的沉積岩石類型以及主要的生物化石類型,分析和判定沉積相類型、地層序列,了解和認識揚子地塊的地質發展演化曆史。
8月14日到達實習基地後,老師們聯合貴州大學地質實習教學團隊開展了為期2天的路線踏勘工作,選定合适的路線、觀察點作為野外教學内容。15日晚,所有學生集合完畢,實習隊召開了野外實習動員會。孫元林教授介紹了實習區的區域地質概況、實習路線内容安排以及野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關平教授介紹了沉積岩與沉積相野外工作方法概要。會後,與同學們溝通了此次實習的相關問題。

孫元林教授講解貴州地區實習路線情況

關平教授介紹沉積相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項
8月16日-8月22日,實習隊在貴陽市烏當地區開展地質實習。烏當地區包含了5條教學路線和參觀實習路線,涵蓋從寒武-奧陶系婁山關群至三疊系的地質剖面、三疊紀關嶺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等。教學方式以教學參觀路線和學生野外自主觀察實測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在每個觀察點中,主講教師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和地質背景介紹,引導學生從特定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描述和記錄。學生采用3人一組的分工協作方式,進行産狀測量、岩性描述、剖面繪制及化石标本采集等工作。在完成當日野外工作後,晚上實習隊召開總結讨論會,每小組依次作報告,交流和分享每日的重點觀察内容或就某個專題展開深入讨論。老師們會根據學生的報告情況進行答疑和點評。

孫元林教授指導學生填寫野簿

沈冰研究員參加學生小組讨論工作

薛進莊副教授講解化石特征
8月16-17日,這兩天的主要考察内容為一套寒武系-奧陶系地層。一路向南,實習隊跨越寒武系與奧陶系的界線,從婁山關群到湄潭組,大家驚喜于生物化石的逐漸繁盛,亦思索着沉積記錄的蛛絲馬迹,推演着海進海退的宏大時空圖像。課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各小組需要自主完成厘米級分辨率的地層柱狀圖與後續的沉積相分析,有挑戰性的任務極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盡管是剛剛開始,各個小組依然在晚上的彙報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同學們分小組彙報
8月16日晚,實習隊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劉耘教授為師生做報告。劉耘教授以《我所理解的地球科學前沿》為題,介紹了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深空探測及行星碰撞模型、早期地球科學研究的意義等地球科學前沿問題。報告博得陣陣掌聲,劉耘教授與同學們還交流了火星探測的相關問題。

劉耘教授給實習隊師生做地球科學前沿報告講座
8月18-8月19日,沿着前兩天考察的地層時代繼續前進,考察隊的面前是從志留系上高寨田組到石炭系擺佐組的一套地層出露。豐富的各種生物化石——腕足,珊瑚,層孔蟲,海量的地質現象——波痕,泥裂,白雲岩化,結核,晶洞,着實是讓同學們目不暇接。盡管貴州“天無三日晴”,說來就來的冷雨依然澆不滅大家的學習熱情:仰觀高遠天象澄澈如洗,俯探深沉大地細考修衍。
8月20日-22日,實習隊來到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實習隊先是參觀了關嶺化石群博物館,這裡保存着2.2億年前三疊系的珍貴化石,魚龍,菊石,海百合……種類繁多,保存完好。接下來,大家在附近的露頭小小體驗了一把“左右俯仰皆是化石”的痛快。看夠了精美的化石,實習隊緊接着來到青岩古鎮,這裡同樣出露着一套三疊系地層。

黑色頁岩中的獅鼻長身貝
8月23日-8月24日,實習隊轉場到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凱裡-劍河地區。該地區主要實習内容為斜坡相(過渡型)前寒武紀晚期(南華系和震旦系)——寒武系地質剖面,包含了凱裡生物群産地、寒武系苗嶺統、烏溜階界限層型剖面。在這裡,大家瞻仰地質學的界碑——金釘子,邂逅寒武紀凱裡生物群化石,亦欣賞着苗寨風光。科學與人文的荟萃,在貴州交融得如此自然。

“金釘子”——寒武系第三統底界

關平教授講授野外工作中沉積相的識别方法

學生分組觀察南沱組冰碛岩
8月25日,在地質考察的尾聲,實習隊到達獨山縣,這裡的實習内容包括了上泥盆統——下石炭統沉積相變、哲杜斯貝生物礁、D/C界線剖面及其附近的腕足動物群。盡管天氣炎熱,大家依然熱情不減,高山與險路,野草與荊棘都不能阻擋求索的步伐,終于為考察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密集的杜哲斯貝化石

腕足類化石鑒定
8月26日,作為本次地質考察的彩蛋,實習隊到達平塘縣,參觀了中國天眼科普教學基地。“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也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作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同學們亦是懷着朝聖般的心情紛紛拍照留念。

“天眼”留念(18級地質學專業:王子龍、王點兵)

“天眼”留念(元培學院18級古生物專業:餘婷钰)
8月27日,貴州地區綜合地質實習圓滿結束。此次地質實習主要是讓學生們學習和了解沉積學、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并鍛煉和培養學生進行野外地質工作的技能。同時,通過教學路線和自主路線的實踐工作,幫助學生建立起地質學的時間和空間的科學思維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學們在受益匪淺之餘,亦有許多感想可談:
@劉天樂:這次貴州的野外實習,雖然是全新的路線,但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還是學到了很多,對沉積岩和沉積構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師們即便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還是會對各種細節相互讨論,這種對真知的執着讓我十分感動。
@錢航:這次實習最大的體會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隻有來到實地,面對看得見摸得着的露頭,真正去感受去思考,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完全沒有理解各種現象和過程,老師們都非常細心,每隔一天的報告與讨論同學們也十分積極,大家努力思考,碰撞思維的火花,感覺每天知識都在爆炸般的增長,十幾天下來,收獲真的無比之大。
@賈天依:這次貴州實習的确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曆。在整整一個學期的隔離之後,終于又能看到彼此的興奮幾乎充斥了實習過程中的每一秒,化為了野外的觀察與争論和一次次的歡聲笑語。無論是鑒别岩性的疑惑還是挖到化石的激動,這些經曆都和能力和知識一同刻入腦海,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這次實習以“好久不見”開始,以“過幾天見”做結,讓我對之前學習的知識有了更多的掌握,同時也讓我對未知的領域有了更強的探索欲望。
@宋婉婷:長達半年的居家隔離無疑消磨着每一個人的生活激情,在這時得知我們的貴州實習能夠順利進行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在貴州,見到熟悉的同學和老師,大家一起學習、爬山、在車上倒頭大睡、嘴上說着一點也不想出野外身體卻很誠實的“真香”、一邊說着自己什麼也不會一邊進行激烈的學術讨論,感覺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疫情前我所熟悉的生活中,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全感包圍。陰霾總會散去,光明終将到來,或許歸根結底,我所求的并非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人生:不過是和朋友們一起,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平安且穩定的生活。
@餘婷钰:貴州實習感覺新奇且享受,作為北方人享受于貴州夏天的涼爽【雖然隻占實習的1/2時間】,作為學生新奇于各時代的地層、化石和喀斯特地貌。老師們耐心講解,同學間有互幫互助也有打打鬧鬧,實習過程雖然辛苦,但總有快樂的聲音。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自己一錘子砸出想要的化石,那種欣喜恐怕無出其右。這次實習學到了很多技能,也有很多知識,更寶貴的是和大家一起的回憶。

全體師生合影(一)

全體師生合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