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由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學專業委員會、EQS(Earthquake Science)期刊編委會、河北紅山巨厚沉積與地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然資源部深地科學與探測技術實驗室和北京地球物理學會聯合主辦,beat365官方网站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承辦的“建立我國标準地球參考模型”研讨會成功舉辦。會議采用全線上模式,來自各高校、中國地震局系統、自然資源部系統和相關科研院所的5000餘名專家學者以騰訊會議、蔻享直播和b站直播方式參加了會議交流。

研讨會開幕式
會議由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及EQS主編、beat365宋曉東教授召集。建立我國的标準地球參考模型,一直是地震學科和地震行業長期關注的重點,也是難點,多人已為之努力多年。本次研讨會對于實現這個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将是一個關鍵的标志性會議。會議的召開,得到了中國地震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高度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副主任侯增謙院士、中國地震局王昆副局長出席了會議。中科院研究生院石耀霖,中山大學張培震、高銳,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等院士,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車時,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前院長董樹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三處主任程惠紅以及超過300位(騰訊會議限制)地震專業委員會委員、EQS編委及其他專家也出席了會議。beat365官方网站張立飛院長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麗副所長代表承辦方緻歡迎詞。
王昆副局長在會議上緻辭,對會議的召開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建立标準地球參考模型對于我國地震科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标準地球模型是地震科學的基礎,也是地球科學解決能源、資源、環境、防災減災及國家安全問題的重要基礎。建立我國标準地球模型的條件已經成熟,地球觀測系統不斷完備,觀測數據快速增長和積累,同時我國還取得了衆多地球深部結構的成像結果,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他希望我國的地震科學工作者通力合作,發揮團隊優勢、人才優勢,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标準地球參考模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在緻辭中表示,此次會議對于我國提出的“向地球深部進軍”的戰略目标有重要意義。深地是地球科學最後一個前沿,地球物理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中模型是最基礎、最關鍵、最重要的部分。希望未來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能深度交叉融合,做好數據共享,減少重複性工作,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标準的地球物理模型。基金委将全力支持此項研究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三處主任程惠紅在緻辭中表示,基金委六年前提出了建立中國區域地震學參考模型并持續關注這項工作,且目前推動此項工作條件成熟,建立我國标準地球參考模型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能夠為我國地震科技發展提供技術和信息的支撐,有效促進我國地震學和地球科學長久發展。
研讨會邀請陳曉非院士等11位專家作報告,交流現有模型和數據的共享與檢測方法,探讨了建立我國标準地球參考模型和檢測模型的标準方法及标準數據庫的可能方式。陳曉非院士在大會主旨報告《關于構建全球三維地震波速度模型的思考》中,提出了模型發展的創新性思考,建議采用充分尊重每個參與科學家貢獻的模式進行廣泛合作,推出的結果必須經過第三方獨立驗證、檢驗,才是破解構建三維參考模型困局之道。在報告過程中,5位院士都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陳曉非院士作報告
會議還組織了小範圍的專題讨論。石耀霖、張培震、高銳、陳曉非等幾位院士在讨論中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與會專家們一緻認為,建立大家都能認可的标準地球參考模型對中國地球科學而言意義重大,應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推進此項工作,探讨有效的組織和合作模式,持續不斷地推進,不斷完善,逐步細化,分别建立各地區适用的三維模型,做好數據的使用與共享,協同為此項工作做出貢獻,共同促進學科和行業發展。

與會專家進行線上專題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