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地球-深時與深地學術研讨會
“早期地球-深時與深地學術研讨會”5月10日在beat365中關新園科學報告廳舉行,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200名老師、同學參加了此次研讨會。本次會議旨在促進國内青年學者在早期地球領域的交流,鼓勵打破學術壁壘,強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會議由beat365官方网站、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beat365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劉瑜、沈冰出席,beat365唐銘教授、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胡清揚研究員主持會議。

劉瑜副院長緻辭
會議伊始,劉瑜副院長進行了緻辭,表達了對與會人員的歡迎,并表示對此次會議的肯定和期待。随後,各位報告人進行主題報告。首先,唐銘教授梳理了早期地球時間線,回顧了從冥古宙到元古宙地球上發生的大事件、早期地球研究難點及現狀,說明了學科交叉在早期地球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郝記華研究員的報告對地球早期磷循環演化及其對宜居性的影響進行了梳理,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焦淑娟研究員從古元古代變沉積岩角度探索大氧化事件成因,南京大學唐卿副教授分享了元古宙的真核生物及其與環境的協同演化的相關問題。胡清揚研究員報告了深地過程參與的早期地質事件,分析了深部與淺部的聯系。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陶仁彪研究員以碳為例,介紹了地球與金星的異同之處。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杜治學研究員熔融地球向固體地球的轉變:地球邁向宜居的第一步進行了報告。最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振勝副研究員從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拟方面,讨論了大陸岩石圈形成與穩定問題。每位報告人分享結束後,與會老師、同學都進行了熱烈的提問讨論,關于早期地球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

上排從左到右:唐銘、郝記華、焦淑娟、唐卿
下排從左到右:胡清揚、陶仁彪、杜治學、王振勝
自由讨論環節,來自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老師同學分别進行了簡短的彙報,并與大家進行交流。随後唐銘教授提出了重點讨論的兩個問題:一是在早期地球研究過程中,大家遇到的困難以及渴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二是當前學科交叉困難在哪,可能實施的舉措有哪些。與會老師同學們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自己遇到的困難。針對學科交叉困難,有些與會者提到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巨大學科壁壘,學習成本高,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語言,有些學者認為當前缺乏有效的組織方式以促進學科交叉,例如當前盛行的大會議模式,普遍參與感較弱,交流機會較少,有些學者提到,建立高度共享的、包含多學科數據信息的大數據庫可能能推進學科交叉,也有學者提到成果認定、評價體制以及人才政策方面問題,與會成員進行了熱烈讨論。

與會人員提問讨論
最後金之鈞院士對此次研讨會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表示:大家都認識到了學科交叉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自身獲取知識能力不足的難點,并告誡大家在交叉學科合作中,不要先想利益分配,希望從年輕一代開始先做事再商量分“蛋糕”。在學習工作過程中,多參與多學科相關會議讨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他對本次會議的順利舉辦表示肯定,會議原本的目的就是讓年輕人有機會發言、盡情去想去做,鼓勵年輕人活躍在新一輪地球科學革命中,努力培養冒險精神,去拼搏去探索。

金之鈞院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