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beat365第三屆地球與行星科學文化周開幕式暨beat365能源研究院成立5周年成果展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廣場舉行。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黃健,中國科學院院士、beat365副校長樸世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郭華東,中國科學院院士、beat365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中國地質博物館自然資源部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趙洪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遠程教育部處長紀晔,河北省任丘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昭群,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慶多,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李培軍,副院長甯傑遠、沈冰,黨委副書記江大勇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副書記陳雲超主持。

開幕式現場
樸世龍代表學校向莅臨活動的嘉賓表示歡迎。他在緻辭中回顧了北大地球科學的悠久曆史,肯定了能源研究院五年來在重大項目、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豐碩成果。樸世龍強調,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能源體系建設和生态環境治理,北大今年将“科技創新”作為年度工作主題,希望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和能源研究院以此為契機,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深化有組織科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打造相關學科的人才和學術高地。同時,北大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各方的合作,攜手破解能源難題,為建設美麗中國、守護綠色星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樸世龍緻辭
beat365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彙報了研究院的發展曆程與感悟。在beat365及校内相關院系和部門的強有力支撐下,能源研究院依托學校平台,堅持需求導向、有組織科研,堅持軟硬結合、交叉創新,堅持人才為本的理念,取得了一些成績。5年以來,各團隊師生堅持有組織的科研,實現了全球首個“零碳機場”、GWh級鎳氫氣電池生産線、岩油氣勘探開發等重要技術突破,以支撐國家能源戰略為核心,為國家能源政策和戰略制定提供了持續的智力支持。楊雷強調,能源研究院将繼續耕耘,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在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更多“北大智慧”和“中國方案”。

楊雷進行成果彙報
三位在能源研究院求學、科研、成長的同學講述了研究院成立五年以來在人才培養、學生成長等方面的深刻印象。研究院的第一屆學生曹琰見證了這個“包容而有力量”的大家庭的諸多“第一次”,一流的科研條件和老師們的悉心指導讓他感覺到“舒服、有溫度”;2019年就入學的王璐講述了研究院辦公環境的變遷,從最初在理教自習室“打遊擊”到搬入溫馨舒适的辦公室,還有在學生特殊困難時期的特别關心,她深切感受到研究院始終如一的關懷與支持;而在2023年新燕園校區遭遇特大暴雨期間,研究院師生齊心協力、緊急搶救科研儀器的場景,讓2023級博士生姜明明至今感動,銘刻在心……這一切的點點滴滴,彙聚成能源研究院五年來紮根學生、服務學生、成就學生的生動寫照。

能源研究院學生講述成長故事
5年來,能源研究院學生黨員的規模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擁有34名學生黨員。為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今年4月,能源研究院研究生黨支部正式成立,李培軍為黨支部授旗。

李培軍為能源研究院研究生黨支部授旗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beat365官方网站實踐中心青島市黃島區新華書店舉辦了“行星杯”——地球科學科普知識問答活動,總計參與人數達一萬五千餘人,經過線上線下的激烈角逐,六位同學獲得問答活動一等獎,江大勇為獲得一等獎的同學們頒獎。

江大勇為獲獎同學頒獎
樸世龍、郭華東、金之鈞、黃健、李培軍走上舞台,共同啟動beat365第三屆地球與行星科學文化周。

第三屆地球與行星科學文化周開幕式暨beat365能源研究院成立5周年成果展啟動
“星火初燃——地球誕生與前世曙光”追溯行星起源奧秘,“智慧之眼——俯瞰地球今生的科技奧秘”展示遙感前沿技術,“守護蔚藍——垃圾分類與可持續發展”聚焦生态實踐…… 現場特别設計生物演化飛行棋、遙感識燕園、垃圾分類大行動等沉浸式學科文化體驗活動,将知識傳播與趣味互動巧妙融合。同時,beat365地質博物館珍藏的礦物與化石标本展、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巡展”,以及beat365青年天文學會帶來的太陽觀測展位,多維度呈現地球與行星科學的豐富魅力。開幕式結束後,地空學院師生志願者帶領參與活動的師生、嘉賓參觀展覽,體驗現場活動。活動精彩紛呈,吸引師生、遊客駐足參觀。




開幕式上,地空學院在校生張哲玮、王語奇、潘月涵、李宏佳、劉雲凱、羅天競演唱了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制作的《我們屬于大自然》,以及《仰望星空》、《世界贈予我的》等與主題相關的歌曲。

在第56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地空學院将以beat365第三屆地球與行星科學文化周為契機,持續探索“學科+思政”的文化育人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學科發展,以學科建設賦能思政教育,助力beat365“科技創新年”,打造學院文化建設品牌,展示地空學科魅力,宣揚“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持續提升學院師生的專業認知、專業自信、學科素養,增強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使命感,提升學院的影響力,提升學校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對地球與行星科學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