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至25日,第八屆全國沉積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大會閉幕式上,隆重舉行了第四屆“中國孫樞獎”頒獎典禮。本屆共有六位學者獲獎,北大人占三位,分别是beat365beat365董琳副教授、李明松研究員以及校友黨皓文教授(現任職于同濟大學)。中國沉積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成善院士,副主任委員、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彭平安院士、肖文交院士、謝樹成院士、張水昌院士,以及大會指導委員會委員方小敏院士出席頒獎儀式。
“中國孫樞獎”由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聯合設立,于2018年正式啟動,依托“青年沉積學家論壇”進行評選。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紀念我國沉積學奠基人孫樞院士,激勵青年學者在沉積學研究中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中國沉積學科的持續進步。評選過程堅持嚴格标準,注重學術創新性、國際影響力及學科交叉貢獻,已成為我國沉積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第四屆“中國孫樞獎”頒獎典禮現場
(左二:董琳副教授;左四:黨皓文教授;左六:李明松研究員)
獲獎人簡介
董琳
董琳,沉積學專業,beat365副教授,beat365天然氣水合物中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藻類專業委員會理事,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華東地質》編委:主持國家科技部深地重大專項課題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青年基金和多項中石油、中石化橫向課題。
董琳主要從事沉積學、古生物學與地球化學交叉學科的研究,主攻沉積機理和恢複古環境指标的建立,開展碳酸鹽岩沉積-準同生-埋藏機制、建立新指标恢複地質時期沉積水體條件、早期地球生命與環境協同演化、基于沉積一成岩動态演化的頁岩孔隙精細刻畫等研究工作,提出 Si-Fe 耦合沉積機制、揭示 Min 還原在自生碳酸鹽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利用 Fecarb 恢複最早動物演化時期水一岩界面的氧逸度等創新理論和模型。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PSL》、《Gondwana Research》、《GPC》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 餘篇,獲第四屆中國孫樞獎,beat365興證全球基金獎教青年科學學者獎等。
李明松
李明松,beat365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人類世分會委員,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學科編輯、《沉積學報》青年編委、《第四紀地質》特邀編審;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基金委海外優青項目、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各1項及面上項目2項。
主要從事旋回地層學與數據同化研究,主攻溫室時期氣候變化機理,開展天文年代學、深時碳循環和水循環研究工作,1)通過方法和軟件創新,構建了高分辨率天文年代學标尺,精準約束了重大地質事件氣候變化速率與機制,多項天文年代學标定結果被國際标準采用;2)研發了創新性數據同化軟件,突破了深時碳循環數據同化技術瓶頸,重建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海洋酸化分布狀态,為未來氣候變化提供警示;3)基于古水位重建原創方法,重建了多個時期古海、湖平面變化,發現了百萬年軌道長周期調控機制,揭示了地下水對全球水循環的重要作用。在NG、NC、PNAS、Geology、EPSL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開源Acycle時間序列分析和DeepDA同化軟件包2套,獲第四屆中國孫樞獎,入選Stanford Top 2% Scientists榜單。
黨皓文
黨皓文,海洋地質專業,beat3652007屆本科畢業生,同濟大學教授、海洋地質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化學分會、海底分會委員,《Acta Oceanologica Sinica》青年編委;主持國自然優青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主要從事古海洋學研究,主攻晚新生代熱帶西太平洋的水文氣候和上層海水熱量、深層環流和碳循環演變,多次參與國際大洋鑽探航次(IODP363)、中-德(SONNE)和中法(Marion-Dufiesne)合作航次(各2次)、“深海勇士号”載人深潛航次(3次,擔任航次首席1次),利用沉積地球化學、微體古生物手段開展古海洋學重建研究,提出印-太暖池區上層海水熱量受太陽輻射量調控的内在機制及其對海-陸水汽循環的調控作用,量化評估了太平洋深部環流改組與碳儲庫增加對上新世末期北半球冰蓋增長的促進作用,為發展“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假說做出了貢獻。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2篇)、《EPSL》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篇(共發表論文~50篇),獲法國 CNRS-K.C. Wong 博士後獎學金、第八屆亞洲海洋地質大會(ICAMG-8)優秀青年科學家獎,第四屆中國孫樞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