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姓名:江大勇
職稱:教授
聯系電話:01062754154
辦公地點:逸夫二樓3416
郵箱:djiang@pku.edu.cn
專業及研究領域:

古生物學及地層學(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及其地層、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态)

(化學-生物地層學、事件地層學)

教育經曆

1987.09--1991.07

學士

beat365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

1991.09--1994.07

碩士

beat365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

1994.09--1997.07

博士

beat365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

工作經曆

1997.07--2001.07

beat365地質系 講師

2004.10--2004.12

德國圖賓根大學,教育部“德國DFG”訪問學者

2013.01--2013.02

瑞士蘇黎世大學,中瑞科技合作項目SSSTC訪問學者

2008.12--2009.03

德國斯圖加特州立自然博物館,教育部“德國DFG”訪問學者

2001.08--2010.07

beat365官方网站 副教授

2008.05--至今

beat365官方网站 博士生導師

2010.08--至今

beat365官方网站 教授

承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372016,“安徽巢湖早三疊世巢湖魚龍多樣性及其古環境背景水溫”,2014.01-2017.12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研究項目,“二疊紀末大絕滅後的早-中三疊世海洋生态系複蘇輻射過程中海生爬行動物群輻射演化事件序列及全球遷移-演變模型”,2010.1-2013.12

3.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研究探索項目GRANT #8669-09,“Testing the rapid diversification and origins of the earliest Mesozoic marine reptil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aohu, Anhui, China.”, 2009.9-2010.09,Co-PI with Prof. Dr. Ryosuke Motani of UC Davis

4.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NCET-07-0015,“中三疊世盤縣動物群與古海洋環境之間的協演變關系”,2007.10-2010.9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疊紀生物圈複蘇過程中的貴州盤縣動物群生物多樣性和古環境及其全球對比”,2007.1-2009.12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塔裡木盆地北部奧陶系-志留系生物-化學地層界線及其環境對比”,2004.1-2006.12

7.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研究探索項目GRANT # 7886-05,“Testing the role of predators in post-Permian recovery with marine reptil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Panxi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2005.7-2008.12,Co-PI with Prof. Dr. Ryosuke Motani of UC Davis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西南中三疊世海生脊椎動物群與德國Muschelkalk動物群的比較研究及其古地理聯系及中國西南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研究”,2002.1-2009.12

學術成果

基于對貴州(盤縣、興義、關嶺)、雲南(羅平)、安徽(巢湖、無為)、江蘇(南京龍潭)以及湖北(南漳)等地三疊紀地層和化石的詳細調研、采集和發掘,對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賦存地層、多樣性組成面貌和演變、全球對比及古環境背景開展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研究,并涉及塔裡木古生代地層研究。以第一作者研究命名了多個魚龍類、鳍龍類等的新屬種,進行分支譜系分析,并重新系統描述長頸龍類、巨胫龍類等,豐富了對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多樣性和演化的認識;讨論鳍龍類貴州龍的種内形态變化、個體生長和性雙型;讨論魚龍類巢湖龍等捕食方式、胎生起源等;提出中三疊世華南具有強烈的西特提斯生物地理親緣性,但也與南方岡瓦納區存在一定聯系;讨論盤縣動物群和興義動物群等的微演變序列和古環境背景,認為是生物輻射的實證;探讨海生爬行動物分異發展和絕滅與全球海平面變化之間的聯系。

 論文分别發表在本學科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美國)、Journal of Paleontology(美國)、Palaeontology(英國)、Nature(英國)、PloS One(美國)、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德國)等。代表性論文有:

1、Motani, R., D.-y. Jiang* (corresponding), G. Chen, A. Tintori, O. Rieppel, C. Ji, and J. Huang. 2015. A transition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 Nature 517:485-488. (20141105 available online: doi:10.1038/nature13866).

2、Jiang, D.-y., R. Motani, A. Tintori, O. Rieppel, G. Chen, J. Huang, R.Zhang, Z. Sun and C. Ji. 2014. Early Triassic eosauropterygian Majiashanosaurus discocoracoidis, gen. et sp. nov. (Reptilia,

Sauropterygia) from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4:1044-1052.

3、Motani, R., D.-y. Jiang* (corresponding), A. Tintori, O. Rieppel, and G. Chen. 2014. Terrestrial origin of viviparity in Mesozoic marine reptiles indicated by Early Triassic embryonic fossils. PLoS ONE 9:e8B640.

4、Jiang D.-y., Rieppel O., Fraser N. C., R. Motani, W. Hao, A. Tintori, Y. Sun, and Z. Sun. 2011. New information on the Protorosaurian reptile Macrocnemus fuyuanensis Li et al., 2007 from the Middle/Upper Triassic of Yunna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1(6):1230-1237.

5、Jiang D.-y., R. Motani, Hao W., O. Rieppel., Sun Y., A. Tintori, Sun Z. and L. Schmitz. 2009. Biodiversity and sequence of the Middle Triassic Panxian Marine Reptile Fauna,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83:451-459

6、Jiang, D.-y., O. Rieppel., R. Motani, W. Hao, Y. Sun, L. Schmitz, and Z. Sun. 2008. A new Middle Triassic sauropterygian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8 (4).

7、Jiang, D.-y., R. Motani, O. Rieppel, L. Schmitz, W. Hao, Y. Sun, and Z. Sun. 2008. First record of Placodontoidea (Reptilia, Sauropterygia, Placodontia) from the Eastern Tethy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8:904-908.

8、Jiang, D.-y., R. Motani, L. Schmitz, O. Rieppel, W. Hao, Y. Sun, and Z. Sun. 2008. New primitive ichthyosaurian (Reptilia, Diapsid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Panxian (Guizhou,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Triassic Biotic Recovery. Progress on Natural Science 18:1315-1319.. [In English and Chinese]

9、Jiang, D.-y., L. Schmitz, R. Motani, W. Hao and Y. Sun. 2007. The mixosaurid ichthyosaur Phalarodon cf. P. fraasi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4:602-605.

10、Jiang, D.-y., R. Motani, C. Li, W. Hao, Y. Sun, Z, Sun and L. Schmitz. 2005. Guanling Biota: A marker of Triassic biotic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in the ancient Guizhou Se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79:729-738.

邀請報告

1、2004年11月 美國丹佛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4th Annual Meeting

2、2005年5月 安徽巢湖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riassic Chronostratigraphy and Biotic Recovery

3、2005年10月 美國鳳凰城Mesa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5th Annual Meeting

4、2006年6月 北京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Congress

5、2006年10月 加拿大渥太華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6th Annual Meeting

6、2007年10月 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7th Annual Meeting

7、2008年10月 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蘭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8th Annual Meeting

8、2009年9月 英國布裡斯托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69th Annual Meeting

9、2010年10月 美國匹茲堡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0th Annual Meeting

10、2011年11月 美國拉斯維加斯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1st Annual Meeting

11、2012年10月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2nd Annual Meeting

12、2013年6月 中國武漢 IGCP572 Summit Conference,組委會成員、分會主持人

13、2013年8月 中國昆明 第八屆中美NSFC-NSF古生物聯合研讨會

14、2013年10月 美國丹佛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5th Annual Meeting

15、2013年11月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矶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3nd Annual Meeting

16、2014年10月 加拿大溫哥華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6th Annual Meeting

17、2014年11月 德國柏林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4th Annual Meeting

18、2015年4月 美國芝加哥 中美古生物雙邊研讨會

獲獎情況

2007年10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007年獲“beat365教學優秀獎”

2008年獲“beat365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第5完成人)”

2009年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精品課程”(第4完成人)

2013年獲“beat365教學優秀獎”

學術及社會任職

2000年2月- ,beat365地質博物檔案館館長

2004年9月- ,國際古脊椎動物學會會員、美國地質學會會員

2008年12月- ,國際對比計劃 IGCP572,中國工作組專家

2010年6月-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1年9月- ,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地層分會,通訊委員

2013年5月-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3年11月- ,全國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工作組,委員

2013年11月- ,中國古生物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4年5月- ,SCI 檢索期刊《Palaeoworld》編委

出訪觀察對比化石并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2002年9月-10月,德國圖賓根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系、瑞士蘇黎世大學古生物學系

2003年9月-10月,德國圖賓根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系

2005年10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地質系

2005年12月,德國圖賓根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系

2006年10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地質系

2006年11月,德國洪堡大學、圖賓根大學、意大利米蘭大學

2009年1月,瑞士蘇黎世大學古生物學系及古生物博物館

2009年2月,德國慕尼黑大學及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古生物地質博物館

2009年9月,德國斯圖加特州立自然博物館

2010年1月,意大利米蘭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瑞士聖喬治山保護區

2011年4月,瑞士-意大利聖喬治山保護區野外

2013年2月,瑞士聖喬治山保護區野外

2013年7月,美國芝加哥Field博物館

組織國際學術研讨會

2015年2月,做為組委會秘書長,組織“雲南羅平 2015 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研讨會暨化石保護研究和産地管理論壇”

2013年9月,做為組委會主席,組織“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iassic and later Marine Vertebrate Faunas and Workshop of Major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 40920124002,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三疊紀海生脊椎動物群及其後演化”2013興義國際研讨會北京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40920124002)研讨會)

2010年8月,做為秘書長,組織“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iassic and later Marine Vertebrate Faunas and Workshop of Major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 40920124002,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三疊紀海生脊椎動物群及其後演化”2010國際研讨會北京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40920124002)研讨會)

2006年6月,參與組織“T9: Triassic Marine vertebrates and marine ecosystem: evolution, migration, interaction with invertebrate and paleoenvironmental-paleogeographic changes-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aleontological Congress(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T9主題讨論會:三疊紀的海洋脊椎動物與海洋生态系統)”

2006年6月,參與組織“C10: Triassic Marine-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the Guizhou-Yunnan Plateau, southwestern China-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aleontological Congress(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C10會後考察路線:中國西南貴州-雲南三疊紀海生脊椎動物群及其地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