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圖片新聞

首頁 - 圖片新聞 - 正文

2022年7月-9月,由beat365官方网站宋曉東教授和嶽漢研究員邀請,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Jean-Philippe Avouac教授和Hiroo Kanamori教授做了四次專題系列講座。系列講座由beat365資助。講座内容涵蓋地震控制因素、地震尺度關系以及喜馬拉雅的靜默隆起、季風變化和大地震的基礎知識和前沿進展,吸引了校内外衆多地球物理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參與學習和探讨,構建了活躍、開放的學術氛圍。

Jean-Philippe Avouac教授是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學Earle C. Anthony教授,緻力于更好地理解地震、地殼變形和地貌過程,主要研究涉及預測地面變形和地震活動、水文對地殼變形和地震活動的影響、火星和地球上的沙丘動力學、地震和震後變形以及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

Avouac教授在7月8日第一次講座上講述了地震控制因素。從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定律和Omori定律出發,結合主震重複性模型,介紹了從現象學方面分析地震發生的統計規律,并強調了主震後餘震數量随時間指數衰減的特征。而後從庫侖定律和非穩定滑移角度引入了Rate-and-state nucleation,從物理機制角度分析了地震發生概率與滑移速率、破裂面積、應力與孔隙壓的關系,強調地震成核過程的重要性。最後給出了一些使用不同模型對試驗場地震發生頻率的拟合實例,并對減小地震發生概率的可能性進行了讨論。第二次講座在9月9日進行,主要講述喜馬拉雅造山帶的地震危險性。結合地質、地球物理及大地測量觀測等角度,分析了該地區的地震危險性。同時,就2015年尼泊爾地震為例,指出這一類地震隻是耦合的造山帶底部的一次小地震,該地區将來仍有8級以上大地震的危險。其報告分析了該區域靜默隆起、季節性變化與季風降水的關系以及大地震特征。

Jean-Philippe Avouac教授講座截圖

Hiroo Kanamori教授是加州理工大學地球物理John E. and Hazel S. Smith榮休教授,曾任地震實驗室主任,在當代地震震源學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主要成果包括矩震級的定義,固定應力降的發現,凹凸體模型,以及大量學界内通用的算法W-phase點源模型以及多套通用震源反演程序。

Kanamori教授分别在7月22日和7月29日進行了兩次講座,分别從理論發展、實際觀測、應用難點以及防災價值等角度對地震尺度比例關系進行闡釋。尺度比例關系通常描述了尺度或者能量量級分布達到幾個數量級以上的自然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所體現的共同規律。對于地震而言,地震的破裂面積,位移量,以及地震矩存在跨越十幾個數量級的尺度比例關系,是揭示地震物理學的重要參考指标。其中,應力降不變這一關系就是Kanamori教授于1970年代發現的。講座中介紹了地震學中尺度關系的發展曆史及其應用背景,并提出了尺度關系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和解釋理論,列舉了地震矩和破裂面積、地震矩和持續時間、地震矩和标度能量、以及應力降和标度能量的關系研究,并指出了一些觀測中的異常情況。講座中提到了一些相關參數精确測定的困難,并對一些異常現象的研究進行了分析。

Hiroo Kanamori教授講座截圖

本次系列講座通過Zoom會議進行,并在寇享學術和B站平台同步直播,并提供完整回放。講座得到了廣大研究人員的關注,同時觀看人數最多達到3000多人,累計參會人數超過10,000人次。每次講座後大家都進行了半個小時以上的熱情探讨,使得大家受益匪淺。

講座回放地址: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744338 (Avouac教授7月8日講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930020 (Kanamori教授7月22日講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102530 (Kanamori教授7月29日講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131111 (Avouac教授9月9日講座)

上一篇:馬堅偉教授受邀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TGRS)的期刊副主編

下一篇:beat365地質博物館燕園大廈展廳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