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圖片新聞

首頁 - 圖片新聞 - 正文

2023716日,來自國内30餘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基礎教育領域百餘位專家及研究生在beat365參加了“國際2022礦物年—中國專場活動,近萬人通過騰訊會議和蔻享學術直播平台參加并交流。

   現場參加會議人員合影


“國際2022礦物年”活動由國際礦物學協會(IMA)發起,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于20227法國裡昂召開的國際礦物學大會期間正式啟動,是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IYBSSD2022)計劃的重要部分。活動的目的是激發公衆探索物質科學及其在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運用天然礦物晶體的獨特魅力吸引青年一代進入礦物學領域,闡明地球物質科學的普遍規律,在全球範圍内提升對礦物學的關注度。

作為IMA會員國,我國礦物學組織積極舉辦了本次“國際2022礦物年—中國專場活動”。由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專業委員會、礦物物理礦物結構專業委員會、礦物岩石材料專業委員會、成因礦物學找礦礦物學專業委員會、環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非金屬礦物資源與高效利用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beat365、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光華寶石與藝術設計分院和石頭記礦物園協辦。beat365礦物環境功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承辦。

會議開幕式由IMA前主席魯安懷教授主持。他簡要介紹了“國際2022礦物年”活動的産生背景。這也是他擔任IMA主席期間組織的一項重要的國際學術活動,要求IMA會員國都要開展專場活動,提升了國際礦物學的社會影響。該活動還為了紀念“現代結晶學之父”—法國礦物學家阿羽依(René Just Haüy)逝世200周年而發起。

beat365官方网站張立飛院長代表學院緻辭,向現場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也歡迎線上參加活動的專家學者和廣大網友。他對我國礦物學蓬勃發展表示了祝賀。

學術報告會由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研究所王曉霞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研究所陳振宇研究員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呂國誠教授主持。

beat365魯安懷教授作了“太陽輻射陸地和海洋表面礦物激發态反應機制與效應”的報告。他交流了所發現的暴露在太陽光下地球陸地表面與海洋透光層内廣泛分布的天然鐵錳钛氧化物礦物,長期受太陽光輻射而産生激發态光電子的能量轉化機制,為地表變價元素循環與微生物能量獲取提供了高于元素基态價電子能量的礦物光電子能量驅動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董海良教授作了“礦物微生物協同演化以及環境資源效應”的報告。他強調礦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不但與關鍵地質時期地球環境的變化與大型礦床的形成相關,還在現代環境能源與農業醫學等諸多領域有着潛在的應用,完美體現了地球環境與生命過程協同演化的微觀機理與宏觀效應。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員作了“地球初始活性氧的礦物起源”的報告。他提出礦物水界面反應可釋放足夠活性氧形成局部氧化環境,并觸發産氧光合作用的進化;随着地殼從鐵鎂質向長英質演化,機械風化、構造活動等過程驅動了早期地球跨圈層氧循環,促進了宜居性與生命演化過程。南京大學王汝成教授作了“礦物與關鍵金屬資源”的報告。他介紹了礦物學對探尋關鍵金屬資源如喜馬拉雅稀有金屬重要成礦帶中的重要性與有效性;基于花崗岩演化的系統礦物學研究,可揭示稀有金屬持續成礦的關鍵機制,是提高關鍵金屬資源綜合利用、解決我國關鍵金屬資源供給矛盾的有效之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勝榮教授作了“成礦背景-過程-評價‘三位一體’的礦物學研究”的報告。他基于成因與找礦礦物學原理和方法,提出運用礦物組構、成分、同位素、物性和譜學特征等标型參數,解剖金差異成礦的背景、過程等約束機制及定量評價方法,為利用成因礦物學理論方法進行地質過程研究和找礦預測提供了示範樣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廖立兵教授做了“基于‘雙碳’目标的礦物材料研究”的報告。他介紹了我國“雙碳”目标,并以礦物學、晶體化學理論為指導,研發了一系列礦物發光新材料與新能源礦物材料(電極材料、固體電解質)等;還通過增強玄武岩風化研究,計算出在實際土壤中玄武岩的固碳量與固碳成本。西南科技大學董發勤教授作了“關鍵礦物資源與綜合利用以非金屬礦應用為例”的報告。他從礦産資源與礦物利用趨勢、礦物超結構與超材料、礦物乏料與非金屬礦物的綜合利用、礦物資源研發的展望等方面介紹了關鍵礦物資源與綜合利用的重要進展,指出了“雙碳”戰略下礦物科學與工程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研究所蔡劍輝研究員作了“中國新礦物的發現和研究新進展”的報告。她指出新礦物的發現與研究是礦物學領域的重要内容,是國家基礎科技綜合實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新礦物種數達181種,近兩年每年發現新礦物數量的世界排名挺進前三;并在參與IMA CNMNC新建和修訂國際礦物分類命名方案、多方位提升我國新礦物工作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光華寶石與藝術設計分院劉光華教授作了“中國礦物科普任重道遠”的報告。他評述了歐美國家礦物科普的悠久曆史和先進理念;介紹了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出版科普書籍、組織礦博會和科普講座、建立礦物博物館與科普館等方式,為我國礦物學科普工作做出的貢獻;倡導在國内加強開展礦物科普及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礦物學。

南京大學陸現彩教授主持了互動交流環節。主要圍繞礦物學作為地質學的基礎,是整個地球科學系統的基石;礦物的多樣性與演化性可标識地球的演變包括生命的起源,新興交叉方向不斷出現,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内礦物學重要發展方向;礦物學研究服務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服務國家資源安全、服務“雙碳”戰略等方面的應用;礦物學對于探尋天然産出或人工制造的新的可持續利用資源如戰略金屬等;礦物在博物館建設、青少年自然科學啟蒙方面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問題,線下和線上參會人員與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讨。現場氣氛熱烈,線上響應積極。

“國際2022礦物年—中國專場活動獲得了參會人員的一緻好評。高規格的學術報告為我國開展高質量的礦物學研究開拓了視野、創新了理念,特别是鼓舞與激勵了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緻力于礦物學研究、做出國際原創性學術成果的信心與決心,為推動我國礦物學學科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動力。該活動也充分體現了IMA在全球所倡議的“礦物學是一個非常活躍且發展迅速的領域,對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産生了巨大影響”。

我國已成功獲得第24屆國際礦物學大會的主辦權。這是繼1990年在北京舉辦的第15屆國際礦物學大會之後的又一次盛會,期待着國内外礦物學工作者2026年在南京相聚。


上一篇:“深部地幔和地核”研讨會在京成功舉辦

下一篇:地空學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座談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