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為了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内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彙在事業追求中,2023718日至722日,beat365官方网站圍繞“高舉旗幟跟黨走 踔厲奮發向未來”主題,在黨委書記李培軍和教師林佩蓉的帶領下,組織學院26名來自不同專業的本科生赴江西大餘縣開展思政實踐課程。



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大任

719日上午,思政實踐團師生來到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建設,是全國首家系統梳理記載南方八省十五個遊擊區三年艱苦卓絕遊擊戰争的革命曆史紀念館。

實踐團前往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


beat365官方网站與大餘縣人民政府共建“beat365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簽約暨授牌儀式在該館内舉行。北大地空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代表北大地空學院與大餘縣人民政府簽約,協議共建“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并為基地授牌。

北大地空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緻辭

大餘縣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亮與李培軍進行簽約儀式

大餘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曾志平與李培軍進行授牌儀式


授牌儀式結束後,實踐團深入館内參觀。走進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的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破山而出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氣勢如虹的旗幟仿佛述說着紅軍為理想成仁取義的悲壯故事。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同學們體驗到了真實的遊擊戰争場景,感受到紅軍們為了信仰和自由所付出的艱辛和犧牲,望着一張又一張革命先烈的相片,看着展櫃中陳列的一件又一件革命文物,感受着一幕又一幕生動還原的布景,同學們更加真切地體悟到了先烈們那種前仆後繼,不畏強暴,心懷火種的偉大犧牲精神。

參觀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大廳内部

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争紀念館大廳内實踐團合照


随後,實踐團前往黃龍鎮,參觀大龍村民宿建設點,感受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給當地人民生活面貌帶來的煥然一新的變化。

實踐團同學們俯瞰大餘丫山風景區

大餘丫山風景區位于大餘縣黃龍鎮,此地秀木成林、雲海仙境、竹青茶香、瀑聲鳥語,四季風光如詩如畫,有卧龍谷瀑布群、三大A哆主題樂園(即:A 哆鄉村、A 哆森林、A 哆水寨)等著名景觀,年接待遊客量達 196.03 萬人次。實踐團師生們徜徉其間,親身感受潔淨的盤山道、鮮豔的花海、别墅式的農家小院。


實踐團參觀大餘丫山風景區

大丫山風景區不僅擁有風光如畫的美景,同時也承載着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在這片風景區中,佛教、道教、儒家三教文化交相輝映,陽明心學在此得到升華,而理學宗師周敦頤更是在此感悟了"無極而太極"的理學至理,同時撰寫了《太極圖說》和《通書》,為理學創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基地還設有生态康養度假中心、越野基地、生态農業基地、品茶室、健身房、恒溫遊泳池等療養設施。有八個生态康養、運動休閑主題的酒店等住宿選擇,不定期舉辦篝火晚會、大型民俗晚會活動、漢服秀、農俗活動等。

風景區生态農業基地

參觀完大丫山景區後,實踐團共同前往了大合村,參觀鄉村振興示範點、産業基地,在當地負責人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宅基地、古碼頭遺址、當地祠堂。宅基地作為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要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農村村民一戶隻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大合村采用科學合理的制度,對占有宅基地面積大的村民實行階梯式收費,保障了農村宅基地的合理分配使用。

實踐團參觀大合村宅基地

實踐團參觀大合村古碼頭遺址

實踐團參觀大合村祠堂


下午,實踐團來到贛州市鎢産業技術研究院參觀。贛州市鎢産業技術研究院是大餘縣首個産業創新研究院,立足贛南鎢及有色金屬産業發展需要,聚焦大餘鎢及有色金屬産業發展需求,采用“開放合作”和“平台共享”的機制構建跨學科、前瞻性公共服務平台、共性技術服務平台、技術需求服務平台,培育和引進高層次人才,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合作,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贛州市大餘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地處中國東南部地質構造複雜的興國井岡山鎢礦帶上,擁有豐富的鎢礦資源,是該省重要的鎢礦産區之一。大餘縣的鎢礦主要分布在石鼓山礦區和長龍山礦區,是中國重要的鎢礦礦藏之一,其鎢礦開發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經過多年的開采和整治,鎢礦産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大餘縣積極推動鎢産業的創新發展,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鎢礦選冶技術和産品加工工藝水平,不斷推出高附加值的鎢産品,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礦山環境治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強綠色開采與綠色加工。得益于豐富的鎢礦資源和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之一,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實踐團觀看全國鎢礦示意圖

實踐團觀看鎢産業技術研究院的實驗

贛州市鎢産業技術研究院門前實踐團合照


參觀完鎢産業技術研究院,實踐團前往大餘中學,與當地高中生們開展交流學習座談會。大家一同觀看beat365和beat365的宣傳片,初步了解學院的基本概況、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畢業前景等。之後20223名本科生劉亦飛、胡嘉偉、何可人依次上台,向大餘中學的學生們講解自己高中時期的學習經驗和技巧,分享調節學習壓力的方式方法。徐逸恒、高钰萍、秦昊、馬千一4名同學作為四個階段的學生代表,結合自己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親身經曆,介紹豐富多彩的大學體驗,分享成長的收獲和感悟。

beat365地空學院與大餘中學交流會現場

實踐團同學分享經曆經驗

交流會現場大餘中學的同學們

講座結束後,兩校學生在會議室進行面對面交流。對于大餘中學的同學們抛出的接二連三的提問,實踐團同學們一一熱心解答。


與大餘中學的準高三同學面對面交流

與大餘中學的準高一、準高二同學面對面交流



撫摸村鎮脈搏,助力鄉村振興

720日,實踐團先後實地走入青龍鎮元龍畲族村、池江鎮楊梅村、漂塘鎢業有限公司和左拔鎮,撫摸村鎮的脈搏,傾聽鄉村的呼吸。

大餘縣青龍鎮元龍畲族村地處章江河畔,曆史悠久。元龍名出自《周易•彖》的“大哉乾元”和《周易•象》的“見龍在田”,寄望村民崇文尚德、耕讀傳家、胸懷豁達、與鄰為善。村内少數民族1200餘人,至今完好保留畲族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是“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踐團清晨踏上元龍畲族村的土地,在當地村幹部熱情詳盡的介紹下,村子的發展全貌鋪展在同學們眼前,無論是為了順應國情做出的由雙季稻種植代替一季稻種植的農業改革,還是結合鄉村少數民族特色發展的特色旅遊業,同學們都深切感受到了元龍畲族村在鄉村振興這條路上邁出的堅定步伐。


實踐團參觀元龍畲族村

随後,實踐團來到池江鎮陳毅故居,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傳承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據講解員介紹,1936年春,為加強各地的領導和便于指揮遊擊鬥争,陳毅來到大餘池江彭坑搭棚居住,後因腿傷複發在村民周三娣家居住。在國民黨軍隊搜查不頻繁的時候,陳毅和隊員們常聚在這裡開會,研究鬥争策略。因周三娣經常提着竹籃為遊擊隊員送飯、購買物資、探聽敵情,陳毅便為她取名“周籃”。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觀了革命曆史舊物、陳毅隐蔽處以及周籃家的老照片、老物件,重溫那段難忘的紅色曆史,陳毅與周籃嫂的軍民魚水情,陳毅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周籃嫂一衆群衆對共産黨的擁護和幫助……同學們在參觀後對那段曆史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艱苦奮鬥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立志向先輩們學習,傳承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勇立時代潮頭,擔起民族複興的重任。

陳毅故居前實踐團合照

 參觀完陳毅同志的故居實踐團集體前往了楊梅村。楊梅村地處大餘縣池江鎮西北部的崇山峻嶺中,它不僅是一個美麗現代化的新農村,更是一座曆史悠久的贛州古村落,擁有着獨特的古代文化遺址旅遊業開發和大棚種植的農業養殖。

下午,實踐團來到江西漂塘鎢業有限公司,它地處"世界鎢都"大餘縣境内。鎢礦發現于1918年,19548月由西華山鎢礦漂塘分場成立漂塘鎢礦,2009626日礦山依法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産,重組成立江西漂塘鎢業有限公司,隸屬江西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踐團通過參觀和體驗,深入了解鎢業生産相關的曆史發展和流程技術。在公司總部,在工作人員的帶領和解說下,同學們了解了公司發展的曆史、前景和公司系列建設,同時在展示廳欣賞了鎢業相關礦物,對鎢業有了進一步認識。

實踐團參觀江西漂塘鎢業有限公司總部

實踐團觀察公司總部展示廳的鎢業相關礦物

之後,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鎢礦的處理,實踐團前往正在開采的鎢礦礦區進行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學習。礦區的工作人員十分細緻地介紹了整個礦區進行加工的流程,帶領同學們一步一步地感受鎢礦的處理。人工篩選預先富集、跳汰機重力選礦、搖床重力選礦……工作人員帶領同學們穿梭在礦區的各個區域,認識各種鎢礦加工機器和流程,學習相關工作原理,使同學們對鎢業生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踐團觀察鎢礦礦區人工篩選預先富集

從鎢礦礦區出來後,實踐團前往左拔鎮來到了紅色研學基地、鴕鳥基地等進行參觀學習。左拔鎮紅色研學基地充分發揮其紅色曆史底蘊,在鎮子的建設上大力凸顯紅色特色,村民房屋牆上的相關紅色故事牆畫,紅軍紅二縱隊舊址的保留與修複,紅色年代物件的收集與保存無不體現着鎮子特色的振興發展。

左拔鎮實踐團合照

鴕鳥基地則引進非洲鴕鳥,不僅鴕鳥肉可食用,而且利用鴕鳥養殖發展相關旅遊業,可謂是一舉兩得,深刻體現了中國人民走在振興路上獨特的鄉村智慧。

實踐團參觀左拔鎮鴕鳥基地



探尋文物古迹,發展特色文旅

721日上午,實踐團前往贛粵邊界的大庾嶺,踏上梅關古驿道,參觀了這一集“古色”“紅色”“綠色”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梅關古驿道實踐團合照

作為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梅關古驿道自唐代建造以來已曆經千年滄桑。大餘梅嶺以梅著稱,風景秀麗,有“山嶺山麓花不同,南枝花落北枝始開”之景觀。梅關古道連接嶺南嶺北,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路線,古代許多文人名家都有路經此地,如蘇轼在此寫下《過大庾嶺》,“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傳誦至今。

實踐團參觀梅關古驿道

近代革命時期,陳毅元帥曾在此處梅嶺遊擊作戰,并寫下《梅嶺三章》,流傳于世。“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站在陳毅元帥曾經的隐蔽處遺址面前,同學們更加地切實感受到當年革命先輩們艱苦作戰、不畏犧牲的高尚精神。

實踐團來到陳毅元帥曾經隐蔽處遺址

實踐團踏在留有前代印痕與碑刻的陡峭青石路上,聆聽着講解員口中的梅關故事,最後登頂梅嶺,俯瞰大餘縣城全景,感受“嶺南第一關”的魅力。


梅嶺頂上實踐團合照

之後,實踐團前往牡丹亭曆史文化園,探訪百年前牡丹亭故事的發源地。《牡丹亭》也稱《還魂記》,主要描寫兩位主人公在牡丹亭園的一段生死離合的忠貞愛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的鬥争精神。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被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作者湯顯祖是明代著名戲曲家,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

實踐團參觀牡丹亭曆史文化園展覽館

接着,實踐團沿着章水一路步行,來到了大餘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同學們全方位地了解了大餘的曆史發源、名人才傑、特産特色、文化底蘊、産業發展等信息。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縣城,大餘曆史上與許多名人英傑有着聯系,從張九齡、蘇轼到朱熹、王陽明,這裡記錄着幾千年來古人的仕途浮沉與傳統文化的興衰。近代的大餘也見證了革命的奮鬥進程與當地鎢礦的發現與開采産業蓬勃發展。如今的大餘,更是在文物曆史發掘、紅色文化、綠色旅遊、産業轉型升級等方向持續發力,實踐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增強經濟動力,改善民生福祉。

實踐團參觀大餘博物館

大餘博物館門前實踐團合照

下午,實踐團一行來到浮江鄉三月三景區。該景區彙集亞熱帶闊葉林、斑竹、紅楓、櫻花等多種植物,并有形态各異的瀑布、溪流、奇石等地貌景觀,是羅霄山脈和大庾嶺結合部豐富自然景觀的一個縮影,并結合大餘當地畲族“三月三”節日習俗,利用網紅打卡點、遊樂器材等精心布置的現代化設施增強吸引力,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休閑旅遊場所。同學們在景區内遊玩,其樂無窮。

三月三景區内跷跷闆

大餘三月三景區實踐團合照

之後,實踐團來到了浮江鄉竹木村鄉村振興示範點。同學們參觀了當地現代化鄉村社區建設成果,體會人民生活的改善;走進農田了解當地作物種植情況,貼近百姓農作生活;體驗鄉鎮周邊的體育娛樂設施,打羽毛球、觀看“村BA”,感受當地的熱鬧氛圍。

實踐團參觀浮江鄉竹木村鄉村

浮江鄉竹木村農田

當晚在浮江鄉,實踐團開展了最後一次日評交流會,并舉行了本次思政實踐的行程總結會。圍繞“培育創新精神,踐行青年擔當”這一主題,同學們踴躍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提出創新要挖掘當地文化底蘊,避免“千村一面”的雷同感,尋求傳統與現代化的一個平衡,強調在擺脫貧困的征程中,要充分發揮青年人的智慧與力量,集思廣益,用好創新,講好當地故事。幾位助教與同學也主動分享了這幾日來在江西大餘的總體感受,從初來乍到的始印象到深入參與後的終印象,大家暢所欲言,收獲頗豐。随後,黨委書記李培軍總結了本次行程。針對大餘縣的曆史與當下,李培軍書記從紅色文化、文旅發展、鄉村振興三個方面,強調了要發掘紅色底蘊、堅定文化自信、重視農業農村問題,李培軍書記肯定了大家本次行程的整體表現,并對大餘縣當地政府和對接實踐工作的各位人員表示了真摯的感謝。最後,臨時團支部書記鄭旭陽同學帶領全體同學重溫入團誓詞。行程總結會圓滿結束。

實踐團最後一次日評交流會

實踐團同學們重溫入團誓詞


結語

在江西大餘的土地上,同學們真切體悟到了紅軍長征的峥嵘歲月和革命烈士的铮铮鐵骨,實地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和鎢産業的發展圖景,認真聆聽當地悠長歲月中的動人故事和一件件精美文物的袅袅餘音。未來思政實踐團的同學們将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勵志、求真、力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之中。


上一篇:“弘揚愛國志,凝聚青春魂”地空學院高君宇學生黨支部聯合其他兩個學生黨支部共同舉辦國慶主題活動

下一篇:高君宇學生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暨畢業生歡送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