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beat365地質博物館與會議中心共建科學文化空間暨赫氏近鳥龍展示啟動儀式在勺園弘雅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beat365地質學系1988級校友徐星作主題演講,beat365黨委常委、副校長兼總務長董志勇,beat365院長張立飛、黨委書記李培軍,會議中心主任胡新龍,地空學院和會議中心領導班子成員及師生代表近百人參加。活動由會議中心副主任馮治國和地空學院黨委副書記、地質博物館館長江大勇共同主持。
董志勇在緻辭中指出,北大地質博物館與會議中心的戰略合作,是在教學科研主戰場和後勤保障領域交叉融合的創新,将珍貴的科研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育科普載體,打造出了獨特的科學文化傳播平台。陳列在會議中心各處空間的許氏海百合化石、枝脈蕨化石、胡氏貴州龍化石等十多件珍貴展品極大提升了後勤保障場所的空間品味和文化層次,提高了學校後勤保障工作的整體質量。他強調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是近年來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不僅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對于在科學探索中傳承北大精神,在文化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
張立飛回顧北大地質學科百年曆程并表示,作為優勢學科的古生物學研究始終立足國際前沿,産出了赫氏近鳥龍等系列突破性成果。面向未來,學院将充分發揮地質學“可視化”特色,與會議中心深化“科研-科普”雙輪驅動合作模式,通過打造沉浸式、互動化的科普展示平台,推動深奧地學知識的創造性轉化,讓科研成果生動融入公衆生活,實現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為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服務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北大智慧。
在與會人員的熱烈掌聲中,徐星、董志勇、李培軍和胡新龍共同為赫氏近鳥龍展品揭幕。随後,徐星以“飛向藍天的恐龍——鳥類起源的三個研究例證”為題,為現場師生帶來了生動的科普講座。
徐星從生命演化史的宏大視角出發,系統闡述了鳥類起源這一重大科學命題。他通過三個典型案例,系統展示了團隊在恐龍-鳥類親緣關系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對化石證據與胚胎發育數據矛盾點的創新性解讀,不僅提出了關于恐龍手指退化過程的新科學問題,更以“奧卡姆剃刀”原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科學思維方法在古生物研究中的指導價值。這場兼具學術深度與科普溫度的報告,既展現了我國科學家在生命演化研究領域的原創性貢獻,又通過啟發性的講解方式,為聽衆搭建起連接專業研究與科學認知的橋梁,完美诠釋了科研成果轉化與公衆科學傳播的典範意義。
在互動環節中,徐星勉勵青年學者既要恪守學術規範,更要保持創新勇氣,在驗證與突破的辯證中推動學科發展。作為享譽國際的古生物學領軍人物,徐星通過分享自身科研曆程,生動诠釋了科學家應有的三重境界:在基礎研究領域勇攀高峰,在科學傳播中潤物無聲,在國家戰略中擔當使命。他以恐龍突破陸地局限的演化曆程為例,寄語北大學子永葆探索熱情,突破學科藩籬,在人類知識疆域的拓展中留下屬于中國學者的印記。
從恐龍振翅飛向藍天的億年進化史詩,到北大人紮根科研的百年求索之路,此次活動開創性地構建了自然科學與文化傳播的深度對話平台。通過系統整合頂尖科研資源與多元文化載體,不僅打造了一場融學術性、創新性、觀賞性于一體的科學文化盛宴,更創新性地構建了“基礎研究-科普轉化-價值引領”的全鍊條科學傳播體系。
地空學院在一流學科建設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将繼續努力,為推動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學科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beat365地質博物館作為北大地學對外交流平台和科學普及的窗口,緻力于普及北大前沿科研成果、一流學科建設成果,展現北大的特色和水平。
會議中心近年來以高質量服務學校“國際戰略年”“學科質量年”“科技創新年”為契機,持續提升服務品質,着力打造校園後勤保障新标杆。作為北大校園餐飲文化的重要載體,勺園和中關新園的多個餐廳在延續傳統服務功能的同時,更肩負起傳播學校科研學術成果的新使命。通過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提升服務品質,讓會議中心成為更多院系主動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從而持續增強學校科學文化傳播的影響力與感染力,為學校“科技創新年”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創新引擎。
赫氏近鳥龍由徐星院士研究命名。它發現于中國遼西,是1.6億年前長有羽毛的一種恐龍,比始祖鳥出現的時代早1000萬年。其三維複原模型,在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法國時做為國禮贈送給了馬克龍總統。同款三維複原模型和化石模型現在beat365會議中心正式展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