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姓名:陳衍景
職稱:教授
聯系電話:010-62751150
辦公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号beat365新地學樓3511
郵箱:yjchen@pku.edu.cn
專業及研究領域

礦床學,造山帶成礦規律,流體成礦作用,前寒武紀地質演化與成礦

教育經曆

1980.09--1984.07

學士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1984.09--1987.07

碩士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1987.09--1990.12

博士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工作經曆

1990.12--1992.12

中科院地球化學所,博士後,師從塗光熾、歐陽自遠院士

1992.12--1995.02

beat365地質學系,博士後,師從馮鐘燕教授

1998.04--至今

教育部優秀跨世紀人才

2004.07--至今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3.03--2006.02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

2005.07--2010.08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百人計劃,成礦動力學實驗室主任

2006.09--至今

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承擔項目

暫無記錄

學術成果

Chen, Y.J., Zhao, Y.C., 1997.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REE in the Early Precambrian sediments: evidences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pisodes, 20(2): 109-116.

Chen, Y.J., Pirajno, F., Sui, Y.H., 2004.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Henan, China: A case study of orogenic silver deposits and related tectonic setting. Mineralium Deposita, 39: 560-575. DOI: 10.1007/s00126-004-0429-9

Chen, Y.J., Chen, H.Y., Zaw, K., Pirajno, F., Zhang, Z.J., 2007. Geodynamic settings and tectonic model of skarn gold deposits in China: an overview. Ore Geology Reviews, 31: 139-169. 10.1016/j.oregeorev.2005.01.001

Chen, Y.J., Pirajno, F., Wu, G., Qi, J.P., Xiong, X.L., 2012. Epithermal deposits in North Xinjiang, NW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01, 889917. doi: 10.1007/s00531-011-0689-4

Chen, Y.J., Santosh, M., 2014. Triassic tectonics and mineral systems in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Geological Journal, 49, 338-358. DOI: 10.1002/gj.2618

陳衍景,富士谷. 1992.豫西金礦成礦規律.北京:地震出版社, 234頁.

陳衍景,李諾. 2009.大陸内部漿控高溫熱液礦床成礦流體性質及其與島弧區同類礦床的差異.岩石學報, 25 (10): 2477-2508.

陳衍景,倪培,範洪瑞, F Pirajno,賴勇,蘇文超,張輝, 2007.不同類型熱液金礦床的流體包裹體特征.岩石學報, 23(9): 2085-2108.

陳衍景,翟明國,蔣少湧. 2009.華北大陸邊緣造山過程與成礦研究的重要進展和問題.岩石學報, 25(11): 2695-2726.

陳衍景. 2013.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的創建及應用.岩石學報, 29(1): 1-17.

邀請報告

Chen YJ, Pirajno 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Qinling Orogen, China. Keynote Speaker, 14th IAGOD Symposium, August 19-22, 2014, Kunming, China.

Chen YJ, Li N, Pirajno F. High-salinity CO2-rich flui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intrusion-related hypothermal deposits. Keynote Speaker, 13th IAGOD Symposium, Apr 6-9, 2010, Adelaide, Australia. Keynote Speaker Abstract, p.37.

獲獎情況

1991南京大學第四屆新星科學獎

1998beat365優秀班主任

1998beat365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獎

1998北京市 茅以升青年科技獎

2013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1993,國家黃金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5名),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

1995,國家教委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3名),華北地台周邊地體構造與金成礦關系

1998,教育部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2名),華北地台南緣和東緣金礦成礦規律

2009,教育部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1名),大陸碰撞成礦研究及找礦應用

2014,中國黃金協會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第5名),紫金山礦田成礦規律和找礦預測

2015,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獨立完成),大陸碰撞成礦理論創建及應用

2016,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

2016,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與成礦響應研究

學術及社會任職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IAGOD)“碰撞成礦研究組(Working Group on Mineral Deposits in Collisional Orogens)”組長(2014—)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SCI IF=1.7; 2011—2013)

Associate Editor of Ore Geology Reviews (SCI IF=3.38; 2012—)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SCI IF=1.6; 2014—)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1994-)

8種中文期刊編委: 礦床地質(1998-),地質與勘探(2002-2010),礦物岩石(2001-),礦産勘查(2010—),地學前緣(2011—),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12—),礦物學報(2013—),中國地質(2013—)

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 科技咨詢專家、科技領軍人才幫帶導師(2007.1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與生态環境中心研究員、首席科學家(2013—)

中科院新疆礦産資源中心(生态環境所) 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貴陽) 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2008);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百人計劃研究員(2006-2009)、博士生導師(2005),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0)、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1—)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2006—);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兼職教授(2014—)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2015—)

成都理工大學 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12—1016.12)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和找礦預測重點實驗室 客座研究員(2008.12.12—),學術委員會委員(2014.4.1——);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省礦産資源預測評價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 委員(2013.11—)

中國地質大學“緊缺礦産資源研究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2014.4—)

南京大學 “内生礦床成礦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1998.11—);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2005);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 技術顧問(1997.2—)

日本資源地質學會 特别外籍會員(1995-2000);

中國區域學會礦産資源專業委員會 主任(1998—);

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 委員(2006-)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2009—)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