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2018年9月29日至10月3日,為引導同學充分了解地質專業,激發同學學習地質專業興趣,beat365官方网站開展了“2018級十·一地質考察:走進地球科學”活動。在beat365官方网站沈冰老師、孫元林老師、韓寶福老師以及1班班主任常燎老師和2班班主任劉平平老師的帶領下,地空學院和元培學院39

本科新生在山海關、本溪市和北票市開展了為期5天的地質考察。

山海關北依燕山、南連渤海,在海邊可以明顯觀察到海洋對陸地的海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同時山海關的文物、建築和海景也有着很大的觀賞價值。本溪市地質構造類型豐富,地貌景觀奇特,岩溶地貌景觀極為發育,不整合接觸關系、斷層、褶皺一應俱全;礦産資源豐富,尤其鐵礦石以儲量大、質量高而聞名中外。多年來,本溪一直作為地質、冶金院校的地質構造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北票市鳥化石等地質遺迹資源在數量和種屬上世界獨一無二,具有極高研究價值,且衆多門類的化石對剛剛接觸地質學的同學有着極大的吸引力。

本次地質考察以山海關、本溪市南芬鐵礦、本溪國家地質公園、北票鳥化石自然保護區為主要考察區域,以野外實地考察、現場教學、博物館參觀、親手實踐等方式,涉及地質學的岩石、構造、沉積、古生物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可謂豐富全面。在孫老師、沈老師等多位老師的教授指導和遼甯省自然資源廳、本溪市國土局、北票化石保護局、遼甯化工地質勘察院的幫助下,同學們通過自己親眼觀察、親手實踐,聽老師講解和工作人員的介紹,對地質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發起了更大的學習地質專業興趣。此外,參加各種趣味活動和挖掘化石,為同學們提供了交流平台,增進了同學們的情誼,鍛煉了同學們實踐能力。

9月29日清晨,同學們從北大校園出發前往地質考察第一站——山海關,七小時車程後到達山海關景區。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自然的洶湧澎湃。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這一段海岸線風高浪急,稍縱即逝間,一陣大浪撲面而來。在這種環境下,沙灘依舊存在,這是大自然的沉積作用在塑造這裡的地貌,創造出了一片金黃的世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頑強生命。他們一直留存在這,不管這裡變化了多少,不管經曆了多少朝代更替,不管遭受多少風吹雨打,依然煥發生機,成為這洶湧澎湃之中的一抹生命之光。野外考察的魅力就在于,在你沒有察覺的時候已然受益匪淺,在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過程之中體驗地質之美。

山海關老龍頭風景

老師講解岩石構造

在盤山修整一晚後,9月30日,地質考察隊伍一路向北,前往本溪水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拍手叫好。本溪水洞,難得一見的北方喀斯特地貌,在這平均降水量不到1000mm的地方,曆經了數十萬年的闆塊變化、海退海進與水位變遷,經過了數十萬年的石灰岩沉積、化學溶蝕與流水沉積,打造了如此不同尋常的地質奇觀。其中形态各異的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似蓮,如劍,類瀑布,惟妙惟肖,它們都是溶有碳酸氫鈣、碳酸氫鎂等一系列物質,經過漫長的化學變化後,在這堆積、固結。而伴随着流光溢彩的背景燈,這場視覺盛宴達到了頂峰。之後,同學們參觀了當地地質博物館,了解本溪地質構造和當地化石組成。

當天下午,考察隊伍乘車遊覽本溪市紅葉走廊。盡管山林并未紅透,但此時的群山已披上絢麗的新衣。紅色、黃色、綠色交相輝映,在金黃的陽光照射下,格外炫目。

水洞美景

本溪市紅葉走廊

地質考察第三天,隊伍來到了本鋼南芬露天礦。本鋼南芬露天礦是全國黑色大型冶金礦山之一,礦區南北長5.5公裡,東西寬0.4--1公裡,總占地面積為13.15平方公裡,屬前震旦紀鞍山式沉積變質鐵礦床。經過工作人員和教授們的細心講解,同學們對地質構造和地質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10月1号下午,隊伍在野外實地考察本溪地質地貌。這裡的地層是華北地區晚石炭紀的代表之一,頁岩、砂岩夾海相灰岩和不穩定的煤層在這裡出露,形成了明顯的剖面,多達23層地層,具有極強的學習、研究價值。

第三天晚,考察隊伍在本溪市國土資源局的報告廳中舉行座談。劉處長為同學們介紹了本溪市的豐富地質資源和發展現狀。随後,老師和同學們讨論這幾天野外考察的思考及對地質學的理解,孫老師和沈老師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諸多疑問,既有科學問題,也有學術和學業規劃的疑惑。座談結束後,大家收獲頗豐,圓滿結束了本溪之旅。

本鋼南芬露天礦

本溪組地質考察

10月2日,來到了北票的化石自然保護區,在當地博物館館長的指引下,同學們開始了自己挖化石的活動。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拿上地質錘,雖然同學們對其使用并不熟練,但在摸索下已經可以自行挖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東方葉肢介、三尾拟蜉蝣、狼鳍魚等化石紛紛出土,為這次考察之旅增添了一件新的禮物。在晚上,隊伍來到了大黑山腳下。作為考察的最後一晚,同學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篝火晚會,晚會上同學們、老師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大家暢所欲言,其樂融融。最後,老師們也帶着同學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領着大家辨認星座,這樣結束了出行的最後一個晚上。

挖掘化石

篝火晚會

銀河(攝于北票大黑山)

10月3日,同學們前往北票博物館參觀,在那裡觀察更為豐富、保存更好的化石,看到了地學和古生物學工作者的心血。結束參觀後,下午一點許,考察隊伍開始了回校的旅途。

參觀北票博物館

本次地質考察在遼甯省自然資源廳、本溪市國土局、北票化石保護局、遼甯化工地質勘察院的大力支持和學院領導和野外帶隊教師的辛苦付出下圓滿結束。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接觸地學、了解地學的途徑,更是一次寶貴的同學們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不論是教授的講解,還是野外地質現象的展現,都大大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和思路、加深了對地質學的了解、提高了對學習興趣。而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色則更是為此次地質考察添上豐富色彩的一筆。同學們在受益匪淺之餘,也有很多感想可談:

@陳修遠:于是我的到了思考認知後的第一個結論:地球科學是一種全新的(于我而言)、渾成的世界觀,是一種由表面到肌理的視角。從山海關到本溪,從地表到水洞到底下的鋼鐵礦藏,一個立體的思維架構正在我的腦海中成型。正如韓老師告訴我們的“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不僅是地球科學思考的模闆,更是人生的必修課。

@楊庚宸:它不僅讓我更堅定了自己對地球科學的熱愛,更讓我在看到地空學院的小夥伴們面對神奇的地質現象時眼中流露出的探索與向往時,感到自己并不是踽踽獨行,而有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學習與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實習精神層面上的意義或許更甚于知識傳授的層面。

@何垚:幾天在地質景觀的考察,地質學的知識如同一位翻譯官,将石柱沙岸,岩層化石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而這,正是我對地質學的初步印象——自然世界的翻譯官。地質學用理科的分析對自然進行诠釋,将自然轉化為一本厚重的故事書。書上有着萬物的形成,地球的價值,以及待時間書寫的未來空白。

@肖明珠:我眼中的地質學,是在遠方尋找心中的詩意,這詩意便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好奇。關于高山,關于海洋,關于時間,關于空間,我們一直前行着,為地球寫一本“傳記”。

@徐玥:這次地質考察之旅,時間這個概念時時萦繞心頭,看似的磐石無轉移其實經曆了滄海桑田,短暫如蜉蝣的生命卻造就了最獨一無二的地球。地質學,更像是與時間洪流的一次擁抱,以匆匆不過百年的人生擁抱地球和宇宙的前生今世。

本次地質考察老師同學合影(攝于本鋼南芬露天礦)

上一篇:地質學系與地球物理學系“2018年恒山-五台山聯合野外地質考察與研讨會”

下一篇:beat365舉行2018-2019學年團校開學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