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為促進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學科交流與融合,2018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我院地質學系與地球物理學系在恒山-五台山開展了聯合野外地質考察與研讨。本次野外考察與研讨由張波、張貴賓和熊文濤等老師籌備組織,張進江、甯傑遠和魏春景三位教授領隊,共有來自兩個系的33位教師參加。

本次聯合野外考察為恒山和五台山地區,位于華北中部造山帶核心部位,出露地殼不同層次的岩石和構造,尤其是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變質基底,完美展示出華北闆塊大陸基底的地質結構與組成,是研究岩石圈早期演化及動力學過程、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過程構造與變質的經典地區。考察路線涉及從太古代新生代的花崗質岩體,從高壓麻粒岩相到低綠片岩相的變質岩;不同規模的超鎂鐵質岩、超基性岩體,以及五台-恒山間斷陷盆地發育的新生代堿性玄武岩;考察隊還對滹沱群進行了觀測,其内豐富的疊層石化石和沉積構造,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元古代地層。野外考察期間,地質系和地球物理系的老師們就早期地殼演化、古元古代造山及其構造-變質響應關系、中-新生代殼幔作用方式、以及早期生物演化等科學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讨論,促進了我院學科交叉與融合。

考察隊在東台鴻門岩的合影

考察隊進入恒山大石峪河谷對高壓麻粒岩露頭進行考察

魏春景和張進江教授講解北恒山高壓麻粒岩及其深部地殼流變構造

老師們就北恒山高壓麻粒岩開展觀測與讨論

李秋根、張進江和宋述光教授就恒山雜岩中的TTG混合岩流變方式與機理進行深入讨論

簡單的午餐間陳衍景、雷軍、秦善和張進江教授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進行讨論

宋述光教授、雷軍副教授與青年教師們就變質-變形過程進行讨論與交流

陳衍景教授與雷軍副教授、郝瑞霞教授進行熱烈的讨論

地球物理系的青年教師們對北恒山高壓麻粒岩和混合岩構造特征進行觀測與讨論

甯傑遠教授和關平教授就感興趣的沉積問題進行讨論

何濤老師放飛無人機進行高空航拍

甯傑遠 教授:我是一個在地質大門口呆了很久、很久的地球物理人。深知地質的美,但又一直觸摸不到。所以,我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多學一些地質學知識和思維方式。不僅如此,當我看到北大現在的地球物理學生學到的地質知識仍然非常有限的時候,内心非常着急,認為這肯定會影響他們今後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考慮,今年7月份我找了魏春景老師,提出想推動地質地球物理聯合實習的思路,想法得到了他的鼓勵,而且大緻選定了五台山。令我驚喜的是,這一想法進一步得到了張立飛和張進江二位老師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張波等地質系老師做了精心策劃和組織,邀請了地質系若幹大牛教授助陣,為大家準備了一場學術大餐,大大超出了我貧窮的想象。在恒山、五台山的兩天考察中,我學到了很多活生生的前沿地質科學知識,更親身感受到了地質絢麗多彩的美,還體會到了為什麼北大地學教授是長壽村北大第二長壽群體的奧秘。一個畫面清清楚楚地展現在了我的面前,春天來了,北大地空院真正的融合開始了。春風化雨,萬物生長。友誼的鮮花先行開放,知識爆炸将猶如夏日的萬物生長。非常期待北京的金秋,那時将結出豐碩的科研和教育成果。北大地空即将輝煌!

關平 教授:這次五台山之行收獲非常大,對恒山、五台山地區中元古代的地殼運動脈絡有了嶄新的認識。感謝各位長期關注和研究該地區的老師們,同時也感謝精心組織本次活動的老師們。還有兩點建議:一、不同專業的老師共同進行野外考察,對相互交流和提高認識非常重要,也是我們拓展創新思維的契機,我本人這次聽了@張進江 老師的介紹,對“磨拉石”建造的概念就有了新認知;聽了@甯傑遠 @蓋 老師的介紹,對地震學也有了初步了解;二、見到院裡這麼多出類拔萃、生龍活虎的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本次活動,我對學院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

陳衍景 教授:這次活動組織得超級棒,組織服務的老師考慮得細緻周到;考察點地質研究深入,介紹詳細準确,現象典型;讨論熱烈,暢所欲言,氣氛友好,問題深入。總之,十分享受,受益頗多,由衷感謝!

雷軍 副教授:各位地質大家的精彩講解、嚴謹認真的學術讨論、以及考察行程和食宿的精心安排,還有地質與地球物理同仁的共同參與都讓此次短暫的五台山地質行給我留下美好、難忘的印象! 感謝! 感謝何濤老師通過無人機記錄了考察中大多數精彩片段和少數窘迫的瞬間,為大家留下美好記憶! 技術精湛!

傳秀雲 教授:不巧身體不适,仍然堅持參加了全程考察,不但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同事們的友情。

黃寶琦 副教授:第一次參加五台野外線路考察,也是第一次參加院裡如此綜合的學科聯合考察,2天浸入式的學習,收獲甚多,了解了“白眼圈”,看到了23億年大氧化前後實實在在的沉積記錄,了解了“冰水礫石沉積”的最新解讀。最喜歡聽各位老師對同一地質現象的不同解釋,華山論劍,幽默精彩!同時也感謝各位組織老師的辛苦付出!更加期待更多的聯合考察路線。

何濤 副教授:無人機可以成為野外教學實習的一個好幫手,除了記錄師生野外的活動點滴,在露頭觀察方面有很大作用,可以飛去人很難到達的露頭近距離觀察,可以拍攝全面的全景照片,等等。考慮到野外教學實習通常時間有限和路線條件可能較艱苦,便攜式無人機攜帶方便,部署迅速,更受歡迎。

張海明 副教授:此次的地質考察對于地球物理專業的師生是個非常有益的學習機會。對于地質背景很弱的我來說,雖然很多具體的講解聽不太懂(比如涉及礦物組分的内容就一臉懵),但是如此近距離地接觸一些此前僅存在于專業術語中的東西,比如斷層,還是相當新鮮的。我想野外的地質考察對于地球物理學工作者的巨大意義就在于增加了對于所研究的對象的感性認識,避免了紙上談兵和閉門造車的傾向。如果有可能,以後希望多組織類似的野外考察活動。對辛苦組織此次活動的老師以及給我們講解的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蓋增喜 副教授:感謝學院組織的五台-恒山野外地質考察,使我能夠參加一次真正的地質考察。對于地球物理專業的我來說,短短的兩天考察,不但學習了很多地質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了解也地質學的思維方式。了解了年代學和層序學等等對于研究地球演化過程的重要作用。希望學院以後能夠定期組織類似的野外活動。最後再次衷心感謝活動的組織者和講解的各位老師。

劉平平 助理教授研究員:早就聽聞五台山地區是華北闆塊大陸基底出露最好的經典地區,此次有幸在系裡衆多資深前輩的帶領下對TTG岩類及其經曆的變質作用、沉積地層及其序列、新生代玄武岩、構造剪切帶和不同岩相的接觸關系等方面對25億年全球性的陸殼生長事件及之後劇烈的構造運動有了更生動的認識。同時,在張波和張貴賓老師的精心組織和帶領下我們吊繩索下陡坡過湍河,出了一回“真真兒”的野外。最後感謝兩位老師的辛勤組織和策劃,期待有更多的地質之旅。

嶽 漢 助理教授研究員:感謝地質的各位老師,這次野外收獲很大!!!

李姝甯 助理研究員:紀念工作以來的第一次野外考察。我怎麼也沒想到過,是以這樣集體活動的形式,和地物、岩礦、古生物這麼多不同方向的老師們一起造訪五台。一面跋山涉水,一面聽專家前輩們熱烈的讨論。原來這就是身處一個團隊之中的神奇效應:勇氣是可以傳遞的,智慧也是可以被傳染的。好享受這兩天,意興至今還不太收得回來。期待下次這樣大型的考察,也好在中間被浸染更多知識、快樂和品格…

張麗娟 助理研究員:剛入職就有幸參加了地質和地球物理恒山-五台聯合野外地質考察活動,從太古漫步到元古,感歎大自然的神奇與地質學的精彩。在魏春景、陳衍景、張進江、韓寶福、關平和吳朝東等各位老師和前輩的講解和激烈讨論中使我對造山過程、沉積環境、變質作用和構造變形等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受益匪淺。感受最深的是來自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老師就同一問題的激烈讨論才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激發出靈感,進而引發更為的深入思考。希望這樣的活動可以一直繼續下去,期待下一次不同學科的交流與碰撞。最後,感謝甯傑遠、張進江 、張波 、張貴賓和郭豔軍等幾位老師嚴謹周密的組織和細緻周到的服務。

老師們在考察現場的合影

上一篇:地空學院和城環學院聯合開展紀念高君宇同志誕辰122周年主題教育活動

下一篇:2018級地質專業及元培地空方向新生十一地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