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beat365官方网站于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成功舉辦了“百年五四,獻禮科學”第三屆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決賽。地空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院長張立飛、團委書記劉金秋作為特邀嘉賓出席。
地空學院院長張立飛教授首先緻辭。張院長談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應從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到主動獲取知識,希望通過研究生學術之星活動,激發同學們的學術創新熱情,加強學院内不同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營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推動我院研究生走向國際學術舞台。張院長同時強調,值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我們要回顧曆史,緻敬青春,時刻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激勵自己,立鴻鹄志、求真學問、做實幹家,将五四愛國運動的火炬繼承好、傳遞好,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後,張院長向參賽選手表達了美好祝願,希望各位選手能将北大的優良學術傳統一屆一屆薪火相傳。

張立飛院長發言
之後進行決賽評選環節。決賽采取PPT答辯形式,每位選手根據初賽内容,在8分鐘的時間内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更加細緻深入的展示與講解。答辯結束後,評委對選手進行提問,并依據選手信息手冊和答辯表現綜合打分。現場觀衆根據選手表現投票,最終得分由評委打分和觀衆投票共同組成。

選手答辯
本次決賽邀請到了七位不同專業的老師擔任評委,分别是(按專業首字母拼音排序):
地球化學專業:李秋根老師;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張勇老師;構造地質學專業:張波老師;空間物理學專業:何建森老師;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宋述光老師,許成老師;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萬玮老師。何建森老師擔任評選委員會主席。
由于參賽選手來自不同專業,答辯時選手先簡要介紹學科的基本概念,之後再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闡釋。選手答辯結束後的評委提問環節,選手們與評委老師基于地質學的學科背景,結合不同方向特色開展深入交流,評委老師根據選手回答一一作出點評。

張波老師認真聽取答辯并記錄

許成老師提問
答辯過程中,許多老師都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本次比賽的感受。張勇老師和王玮老師談到,本屆學術之星中的各位選手均完成了豐富的學術性工作,内容與創新點都非常亮眼,希望大家在比賽後續保持對學術的熱情。李秋根老師建議同學們在得出某些重要的實驗結論時,注意論據的嚴謹性。評委老師的意見讓參賽選手與在場觀衆都受到了啟發。

李秋根老師分享對比賽的感受
經過三個小時的答辯後,工作人員依據評委老師打分與觀衆評分計算選手的最終得分。根據得分排名,評選出了10名“學術之星”和5名“學術精英”。張波老師為獲獎選手頒獎。
評選結果公示如下:
“學術之星”稱号獲得者(10名):趙華宇、殷亞磊、孫國正、鄭智嘉、王雯、高磊、胡興幫、李嘉琪、楊揚、李辰卿
“學術精英”稱号獲得者(5名):鄭緒君、鄭拓、李靈慧、朱星宇、黃天正

“學術之星”獲獎選手合影

“學術精英”獲獎選手合影
頒獎儀式後,何建森老師和張波老師對本次活動做了總結。何建森老師首先感謝了學院老師、參賽選手、地空研會等對本次學術之星活動的辛勤付出,贊揚了選手們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出的學術素養,同時鼓勵大家要有“山高人為峰”的進取精神,希望大家勇攀科研高峰,為真理而奮鬥。張波老師則結合自己15年前參加北大“挑戰杯”的經曆,以及15年後以評委身份參加學院唯一以學生為主體的學術活動的經曆,對同學們進行鼓勵。張波老師感慨到,跟大家一起讨論科學問題不禁使自己又找到了學生時代的感覺,希望大家以科研為支撐,每年都能相聚于此交流成果、分享經驗,并祝願大家能真正靜下心來,回歸到科研本身,腳踏實地,奮鬥青春。

何建森老師總結發言
本次學術之星活動不僅帶動了整個學院的學術氛圍,開拓了學院同學們的學術視野,同時更激發了同學們學習五四精神,以科研成果獻禮青春的熱情。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正一步步地成為我院學術交流的文化節日。值五四運動百年紀念之際,地空學院第三屆研究生“學術之星”活動的成功舉辦,一方面為地空學院學生提供了成長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以學術交流的方式作為對五四運動的緻敬與獻禮。通過這次活動,更加深了研究生同學對五四精神與學術活動的理解,為今後開展科研與學習工作指引了方向。
附:
對決賽結果如有異議,請按照《beat365官方网站學院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辦法》“第六章 異議及處理”中的相關說明,于4月19日下午17:00之前,實名将意見反饋至pkusess_grsac@163.com,工作人員将在3個工作日内給出明确答複。
beat365官方网站第三屆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辦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