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1969年7月20日,美國Apollo 11号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邁開了“人類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的到來。本世紀初,歐空局、日本、中國、印度、美國等航天大國都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掀起了人類第二次月球探測的高潮。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4号成功着陸于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盆地底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陸的探測器。目前中國、印度、韓國、美國、日本等後續的月球探測計劃也在論證與實施中,近十年也被認為是月球探測的黃金時期。在Apollo 11号成功登月50周年之際,Nature雜志以特寫新聞的形式,報道了世界上5位年輕的月球科學家,認為他們将在未來50年改變對于月球的研究與認識,我校beat365法文哲研究員是這五位科學家之一。

法文哲研究員在複旦大學讀博期間,就參與了我國“嫦娥”1号探月工程,成為我國自主培養的月球科學家。十餘年來他堅持分析我國“嫦娥”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由“嫦娥”1号探月數據估算了月壤厚度與月表He-3(氦3)含量分布,由“嫦娥”3号測月雷達數據繪制了雨海着陸區精細的淺表層結構圖。法文哲研究員團隊對美國月球偵查軌道器的微型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的分析結果,向美國宇航局之前宣稱的月球極區永久陰影區存在大量水冰的觀點提出了挑戰。美國和印度探月衛星上搭載的微型合成孔徑雷達,在月球永久陰影區發現一類撞擊坑,其坑内雷達回波極化比遠高于坑外,美國宇航局解釋為月球極區存在大量水冰。法文哲研究員團隊在非極區也發現大量類似的回波異常撞擊坑,通過分析比較發現月表石塊二次散射是造成這一回波異常的原因。他們進一步對極區和非極區回波異常坑的統計特性進行了比較,結論不支持月球極區存在大量水冰的觀點。這一成果對未來月球極區探測與水冰資源開發利用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法文哲研究員于2009年1月獲得複旦大學博士學位,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1年8月起任beat365官方网站“百人計劃”研究員,目前為地空學院長聘期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月球與行星科學、行星遙感,在月球主被動微波遙感的理論建模、數值模拟、參數反演、地質解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基礎性研究工作。法文哲研究員是我國“嫦娥”3、4号任務科學研究核心團隊成員,也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目标先期研究團隊次表層結構研究組小組召集人,是國際月球探測分析組極區揮發分特别行動組成員。同時他還擔任國際行星科學著名期刊JGR-Planets副主編。目前法文哲研究員已在GRL、JGR-Planets、Icarus、IEEE GRSL、Radio Science、中國科學等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 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18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目前,我國“嫦娥”4号探測器已經進行了7個月晝的觀測,“嫦娥”5号将于今年從月球風暴洋區域采集2 kg的月球樣品,後續的探月工程也處于論證中。我國将于明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将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環繞、着陸與巡視探測,後續小行星、木星及其衛星探測也處于緊張的論證中。随着這些探測計劃的成功實施,月球與行星科學也會成為我國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為支持行星科學發展,我校于2016年成立了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這也是我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附件:Nature雜志報道

上一篇:地空考察團開啟阿爾卑斯之旅

下一篇:中泰五台山地區地質實習座談會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