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來和出路?
——侯增謙院士主講“李四光大講堂”第三期
9月8日下午,“李四光大講堂”第三講在beat365第二教學樓203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行星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侯增謙應邀以“天問三号與火星探測”為主題作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官方网站、beat365出版社聯合舉辦。

報告現場
beat365教務部副部長劉建波、黃宇藍,beat365科學研究部副部長張琰,beat365出版社副社長孫晔,beat365院長張立飛,beat365黨委書記李培軍,beat365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默涵,beat365黨委副書記陳雲超,beat365出版社理科二編輯部主任鄭月娥等出席講座,講座由地空學院副院長沈冰主持。

沈冰主持會議
侯增謙院士首先深入介紹了行星科學以及火星探測的現狀,強調了行星科學探測在了解太陽系與行星起源演化、探索宜居環境和尋找生命迹象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他指出,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還可能提供有關其他星系中行星的信息,從而推動行星科學的發展。

侯增謙院士作學術講座
在詳細介紹了火星探測的科學進展後,侯增謙院士着重介紹了中國天問三号任務,明确了此次探測的總體科學目标,包括尋找生命存在的證據、揭示氣候及宜居性演化曆史以及刻畫火星地質結構與内部過程。他解釋了任務中的生命痕迹探測将如何通過分析土壤和岩石樣本,以及搜索有機分子來尋找火星上可能的生命迹象。這一任務的成功将有望揭示火星過去的生命可能性,為人類了解宇宙中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線索。
侯增謙院士展望了中國未來的行星科學方向。他表示,中國在行星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未來将繼續深入研究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和衛星,如木星、土星、和衛星,以及小行星和彗星。他鼓勵年輕科學家積極投身這一領域,為中國的行星科學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侯增謙院士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在行星科學探測是人類共同的使命,合作可以促進科學知識的共享和進步。他希望中國能繼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為全人類的科學進步和太空探索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師生認真聽講
在現場互動環節,廣大師生就“着陸區選址”“行星探測計劃”“着陸點附近的地質圖繪制”“火星樣品的原位分析”“火星探測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以及“未來天問三号火星探測器的供能方式”等方面展開了踴躍的提問。侯增謙院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對北大學子提出了殷切寄望。


現場互動
報告結束後,張立飛、孫晔分别代表beat365官方网站與beat365出版社向侯增謙院士表示感謝并贈送紀念品和頒發感謝狀。

張立飛向侯增謙贈送紀念品

孫晔向侯增謙頒發感謝狀
地球化學2023級本科生付卓玥表示,今天的講座切實燃起了她對于行星科學的興趣,也增進了她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行星科學就是這樣,既有極其寬廣的眼界,将地球的曆史和未來以萬年為單位探索;也有非常微小的視角,在顯微鏡下見微知著般研究月壤以及未來的火星樣本等。這樣的行星科學,有着宇宙獨一份的浪漫。2023級博士研究生張東林深受侯院士對于火星研究的思路的啟發,作為學院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的一名新生,他會繼續保持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與熱愛,時刻關注研究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不斷開闊自己的學術視野,力争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更加優異的成績。
“李四光大講堂”是由beat365官方网站和beat365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高端學術文化品牌活動,旨在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師生地球科學素養,推動地球與行星科學領域科普事業創新發展。
大講堂以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beat365地質系教授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探索“科普+思政”的文化育人模式,邀請地球科學、行星科學、空間科學領域頂級專家學者到beat365講學,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促進地球與行星科學領域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來源 | beat365
文字 | 地空團委理論研究室
排版 | 地空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