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時間2023年10月7日早上8:30,享受完在La Brace的最後一頓早餐後,beat365官方网站實習隊在Andrea Tintori教授的帶領下向Grigna山北部出發,對該處二疊-三疊時期礫岩-砂岩-碳酸鹽岩岩相序列進行觀察與紀錄,并嘗試依此還原該時期的地質過程。
在Grigna山山腳的停車場,實習隊開啟了高程800 m的長途攀爬。陡峭的山勢并沒有阻擋同學們攀登與學習的熱情。在一路攀登的過程中,同學們依次觀察到了晚二疊紀沉積的淺紅色塊狀礫岩和早三疊世沉積的灰綠色中薄層砂岩。它們分别屬于河道-河床滞留沉積和新灘沉積,指示着古河道的擺動變化。

圖1 同學們在認真觀察與記錄
Grigna山的半山腰是一片較為平坦的草地,點綴以零星小巧精緻的房屋。在此實習隊短暫停留,完成了一頓匆忙的午飯。同時Andrea教授也向我們介紹了該處所經曆的地質過程,以及前期地質活動塑造的地形與後期人類活動之間存在的緊密關系。
從半山腰處繼續出發,在去往山頂的路途中,同學們觀察到了三疊紀其他幾個組的岩性特征。它們從下至上依次為以厚層灰岩白雲岩為主的Angolo Formation、以顔色較深層厚較薄灰岩為特征的Prezzo Formation,以及主要由含黑色燧石條帶灰岩組成的Buchenstein Formation。在老師的指點下,同學們對岩性的變化進行了觀察與總結,得出了此處地層随時間演化沉積水深逐漸加深的結論。

圖2 江大勇老師在給同學們做講解
800 m的長途攀登以實習隊伍到達S.Calimero教堂畫上完整的句号。山頂微風習習,拂面而來,沁人心脾;同學們俯瞰着遠方連綿的山脈與下方生氣勃勃的城市,感覺心靈得到了滌蕩,頗有種“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受。

圖3 實習隊在Grigna海拔1493m處合影
當然風景的欣賞隻是次要的,在Andrea教授的指引下,我們觀察了位于教堂後方疊覆于Buchenstein組之上的屬于San Calimero Member的碎屑灰岩,并對該區域所發生的一些構造事件以及由此導緻的沉積異相變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之後實習隊向着山下的lodge進發,并在沿途的岩石露頭中觀察到了深水盆地相的Wengen Formation的地層信息,其岩性以泥岩、頁岩等細碎屑岩為主,它們主要來自陸源碎屑,所含營養元素較為豐富。

圖4 實習隊在山間行進
經過近一天的跋涉,實習隊最終在一個山間的lodge駐足休息。通過一整天的觀察與學習,同學們對南阿爾卑斯Northern Grigna地區三疊紀的碳酸鹽岩沉積台地-碎屑岩沉積盆地序列有了更加整體的認識,同時也對該地區所經曆的構造事件以及沉積環境演化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