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beat365阿爾卑斯野外實習隊一行前往Valmalenco進行學習考察。Valmalenco位于歐洲闆塊與非洲闆塊俯沖的構造線上,地質作用複雜,來自古歐洲闆塊與非洲闆塊的物質在這裡混雜,是地質學研究的寶地。高聳的山巅昭示着造山運動的鬼斧神工,冰川将山脊削成刃狀,遠處的雪蓋清晰可見,山下水草豐茂,安然坐落着一座小鎮。

實習區位
和煦的晨光中,Andrea教授帶領大家登山山腰,遙望山峰,蔚藍的蒼穹下山聳森然,令人心生景仰。在路旁的科普站中,大家讨論起Valmalenco的構造背景。

Andrea教授為學生們講

讨論剪影
該地區的岩體主要由俯沖帶和增生部分擡升剝蝕形成,地質曆史大緻如下:
200 Ma前,各大陸聚合在一起構成PANGEA超大陸,古特提斯洋隔開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闆塊的很大面積都被淺海覆蓋;
在距今180 Ma,歐洲闆塊和非洲闆塊開始向南北漂移,洋盆在兩闆塊之間發育,與特提斯洋相連;
在距今135 Ma,兩闆塊開始相向運動,歐洲闆塊的洋殼向非洲闆塊下俯沖,最終歐洲闆塊與非洲闆塊産生陸陸碰撞,産生大量逆沖推覆構造和破碎的大陸邊緣,混亂成為這裡的主旋律。
由于歐洲闆塊中的一些薄弱帶,以及洋殼和陸殼的密度差異,非洲闆塊楔入到歐洲闆塊的洋殼與陸殼之間,形成犬牙構造,這也是阿爾卑斯造山帶與祁連造山帶一個很大的不同。歐洲闆塊的下部繼續俯沖,上部改為仰沖,并将洋殼物質帶出地表,這些物質共同經曆複雜的變質變形作用并呈現在我們面前。

歐洲闆塊與非洲闆塊俯沖帶面貌(Thornton et al., 2018)
在衆多的變質岩和火成岩中可以找到由基性的洋殼變質而來的蛇紋岩,用放大鏡觀察可見綠色的蛇紋石、綠簾石和未變質的暗色礦物如輝石等。除蛇紋岩外,原岩分别為泥灰岩和碳酸鹽岩的鈣質片岩和大理岩,其原岩隻能在海洋中形成,因此也能夠指示碰撞過程中洋殼的參與。

同學們觀察變質岩
來自Tremogge、Scerscen、Pizzo Scalino的中生代沉積物、變質輝長岩、片麻岩、閃長岩等可能代表了古非洲闆塊的成分,來自Cima di Vazzola的中生代沉積物、雲母片岩等可能代表了古歐洲闆塊的成分。
最後,在第四季的冰川作用下,Valmelenco被剝蝕成山峰,刃脊、角峰和冰鬥地形十分明顯。同時冰川也将其它地區的岩石搬運來(比如Val di Mello的花崗閃長岩等),同時形成冰川特征的冰碛岩等,更增加了此處岩石類型的複雜性。

教師們與冰川地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