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0日9點左右,實習隊伍從Lecco市區出發,再次回到Valmadrera實習地區繼續該點位的格物緻知,通過觀察學習構建更全面的認知。

圖 1 同學們在登山中小憩
所謂“常看常新”,地學中更是如此,雖然觀察路線與前一天的實習路線有所重合,但同學們卻在路途中仔細觀察,尋找并發現新的有趣現象。登山途中,可以看到鋪路的石頭中有着綠色的蛇紋岩轉石,或是深海紅色軟泥形成的紅色矽質岩,不同時代的岩石各有特點,他們或是停留在原地,或是經過後期冰川作用被搬運到附近,最終成為村民們上山路上的墊腳石,共同彙聚在一起,鋪成腳下的斑斓。(圖2)

圖 2 登山石路中的綠色蛇紋岩和紅色矽質岩
路邊堆砌的石頭矮牆中,我們發現了一塊有着矽質外殼的轉石,它似乎在向我們述說着歲月的漫長:深海洋底的開裂帶來了地球深部的熱液流體,生活在附近的海綿吸收着豐富的鈣質和矽質茁壯生長,借助這些物質搭建着自身的骨骼。被埋藏的海綿以岩石的形式繼續延續,這一岩石的鈣質矽質組分在更深一級規則的控制下發生互相分離,形成二元式的聚集樣貌。

圖 3 矽質外殼以及鈣質内部
繼續攀登,Andrea教授帶領着團隊向山地深處進發,穿過三疊紀諾利期的白雲岩,這次我們在瑞替期的灰岩中與中生代的雙殼動物們相遇。在山間小澗旁的一塊大石闆上,雙殼動物的殼體密密麻麻地擁擠着。殼體排列的雜亂與分布的無序表明很可能是一次大的風暴活動将它們埋葬在此處。

圖 4 教授們正在仔細觀察化石

圖5 雙殼動物的化石
沿着崎岖山路繼續前行,充滿綠蔭的小徑将我們帶到世外桃源,在這裡我們看到幾億年前的自然作用與逾百年前的人類活動交疊在一起的奇特景象:在Molinata山谷,可以看到自十九世紀末至二戰初期的采石場遺址,原料即來自于此處巨大的,約18000年前被冰川作用搬運而來的蛇紋岩漂礫。

圖 6 蛇紋岩采石場遺迹
午飯後,在Piana di San Tomaso的教堂邊,Andrea教授帶領同學們遠眺群山,并對近日實習行程做了總結,向遠望去,阿爾卑斯地區的整體地質特征和演化規律盡收眼底:三疊紀不同時期的地層先後隆起,又在内外動力作用下經曆生長和消亡,第四紀冰川作用給這套地層留下新的侵蝕痕迹,最終形成了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樣貌。

圖7 老師們正在讨論學術問題

圖 8 山頂遠眺圖
老師和同學們與美景依依惜别,随後陸續下山。至此,本次實習已經接近尾聲,老師和同學們不舍地告别陪伴我們一周的Andrea教授,從萊科前往米蘭。
實習隊伍在米蘭當地時間10月12日早上七時前往米蘭馬爾彭薩機場,踏上了歸程,于北京時間2023年10月13日約早晨7時安全返校。正如北大地空學院的院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所說,在本次實習中,同學們踏出祖國大地,來到歐洲大陸,通過野外觀察、印證了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并對比國内地區野外實習中觀察的地質現象,了解西特提斯地區的構造演化和地質曆史,加深對闆塊運動、地史與生物演化等問題的認識。此外,全英文的教學,對意大利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化體驗也拓寬了實習隊員們的國際視野,為之後的學習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