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中午,beat365官方网站舉辦“青年地學沙龍”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特邀beat365物理學院海洋與大氣科學系張仲石教授作專題報告。報告圍繞古氣候模拟的發展曆程與理論挑戰展開,系統梳理了從現代大氣動力模型演進到深時地球系統建模的核心邏輯,并探讨其在理解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的科學價值與方法論意義。
張教授從氣候科學“觀測—理論—建模”三位一體的結構出發,回顧了大氣科學自18世紀以來的演進軌迹,涵蓋挪威學派的理論奠基、芝加哥學派的觀測體系、以及20世紀數值天氣預報與三維大氣環流模型(GCM)的建立與拓展。他指出,盡管現代氣候模拟已具備高度動态性,但古氣候研究面臨更為複雜的時空尺度與邊界條件,其模拟框架必須同時處理構造、軌道及亞軌道尺度的強耦合與慢反饋過程。
在具體案例分析中,張教授以撒哈拉沙漠幹化演化過程為切入,展示了氣候模型如何反演氣候—水文—地形之間的聯動機制張教授特别強調了數據驅動與理論建模之間的雙向互構關系。在他看來,随着人工智能、地質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的深度參與,古氣候模拟正在逐步從重建性研究走向過程性理解,并在地球系統科學多尺度融合中扮演越來越核心的角色。
張仲石教授的報告不僅系統回顧了古氣候模拟的發展邏輯與核心挑戰,更深刻展示了該領域在推動地球系統科學跨尺度整合方面的關鍵地位。随着計算能力、理論框架與地質數據的不斷融合,古氣候建模正逐步從重建過去走向理解過程、預測機制的綜合研究階段。此次講座不僅加深了師生對氣候動力學與深時地質演化之間複雜關系的理解,也為推動古氣候模拟與地質科學深度耦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學術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