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地質學系
beat365地質學系隸屬beat365。
地質學系在中國現代科學建立和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09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是中國最早的地質學教育機構,堪稱中國地質教育的搖籃。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五十多位院士,一代宗師王烈、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成為名師雲集、人才輩出的豐腴土壤。beat365官方网站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beat365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
系主任:張立飛教授
副主任:張進江 教授
地質學系教學與科研機構: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Natural Resource Engineering
在2001年建院前的構造地質學和地震地質學教研室基礎上發展而來。本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其中構造地質學專業為全國重點學科,也是本研究所的核心研究方向。
建所以來,在繼承原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學科新領域,現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和構造磁學等學科方向;形成了以國内外著名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教學科研隊伍。研究所教學科研隊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0人,副教授2人,新體制研究員3人。通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研究所在造山帶與盆地構造、前寒武紀地質學與古大陸重建、構造變形機制與運動學、構造年代學、信息地質學、構造磁學與構造模拟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内領先地位,并具有國際影響。
我們積極發展構造地貌學,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學,構造模拟等,歡迎青年才俊加入我們的團隊。
所長:張波 副教授
副所長:黃寶春 教授; 何濤 副教授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研究所
beat365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岩礦)研究所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葉大年)、工程院院士1名(馬永生)、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其中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名(陳衍景、魯安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張立飛、陳衍景、魏春景、宋述光,許成),beat365百人計劃研究員1名。
岩礦研究所包括3個碩士-博士學科點:(1)礦物學、岩石學與礦床學(岩礦)專業,包括變質作用與造山帶演化、岩漿作用與殼-幔過程、造山作用與成礦3個主要學科方向;(2)地質學(材料及環境礦物學)專業;(3)石油地質學專業,以岩礦所沉積岩石學方向的教師為主體,結合構造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人員,于2008年聯合建立的碩士、博士學科點。近年來,岩礦研究所承擔着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其他省、部及企業的科研項目,年均科研經費超過3千萬元,發表文章超過100篇。同時研究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海外2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系。岩礦研究所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包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和大型企業等。
所長:魏春景 教授
副所長:許成 教授;李豔 副教授
地球化學研究所
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我校地質學系地球化學教研室。beat365地球化學專業創建于1955年,1956年開始招收地球化學專業本科生,是我國最早招收地球化學本科生并開設地球化學課程的單位,也是我國最早建設實驗地球化學研究室和同位素實驗室的單位。地球化學研究所具有國家地球化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已形成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教授3人,beat365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2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5名)。其中,多位老師在國外著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多數教員曾在國際著名學術機構和實驗室工作。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近30人。研究所科研工作具有較強的實力,在岩石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高溫高壓實驗地球化學和生物與環境地球化學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科研成果出色。在實驗條件方面,本專業現已建成“高溫高壓實驗室”、“金剛石壓腔高壓實驗室”和“礦床地球化學實驗室”。本專業教師利用這些實驗條件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以及相關部委的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實驗室提供的大量高質量實驗數據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産生重要學術影響。本研究所同國際一些知名的地球化學研究單位,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岡山大學地球物質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兄弟單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所長:朱永峰 教授
副所長:劉曦 研究員; 張貴賓 副教授
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本研究所是在原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基礎上,于2002年組建而成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是beat365最早的理科學科之一。李四光、葛利普(A. W. Grabau)等著名學者曾在這裡任教,至今已有20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這裡開始他們的科學研究生涯,為我國地層古生物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研究所共有教員1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7名(包括長江特聘教授1名)、“青年學者”研究員1名、副教授3名。學術隊伍梯隊合理,研究方向多樣,涵蓋地球生物學、演化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和古環境研究等多個領域。研究所已在沉積地層學、前寒武紀地球生物學、古生代無脊椎動物與地層學、早期維管植物、中生代地層及脊椎動物群、新生代古環境與古海洋學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形成優勢和特色,已在Nature、PNAS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研究經費充足,年均項目為20—25項,主要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等。
所長:江大勇 教授
副所長:黃寶琦 副教授; 薛進莊 副教授
特邀參會學者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構造地質學/活動構造與地貌學/地球物理學

劉一多 博士後 休斯頓大學
2007年 beat365 beat365 地質學 學士學位
2011年 中國科學院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構造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16年 休斯頓大學 地球與行星科學系 構造地質學 博士學位
2016年-今 休斯頓大學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學術興趣:(1)造山帶與大陸裂谷的地殼變形與演化;(2)基于層析成像與地質大數據的古太平洋與特提斯洋闆塊複原;(3)地球物理資料的地質解釋與建模分析。科研成就:(1)識别出沿岷山-龍門山展布的淺層地殼“最大剝蝕帶”與殼幔邊界“莫霍面斜坡”,利用二者的空間關系,約束了青藏高原東緣上下地殼之間、殼幔之間變形的耦合特征,加深了對高原邊緣造山機制的認識。(2)基于臨界楔理論,系統提出褶皺沖斷帶的平面彎曲構造(外凸與内凹)的分類機制,命名并研究了龍門山中段“都江堰内凹”的三維構造與地表過程,樹立了目前全球唯一一例因差異侵蝕而形成的沖斷帶彎曲構造,推進了構造-地表過程相互作用的研究。(3)對面波層析成像結果進行地質解釋,首次提出古老大火成岩省岩漿通道體系的幾何學特征與地震波速和徑向各向異性之間的關系,以此約束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漿通道體系的岩牆與岩席分布特征,并首次識别出隐伏的峨眉山熱點軌迹,進而在闆塊複原框架下,首次闡明了中二疊世 Capitanian 階全球生物絕滅事件比峨眉山溢流玄武岩主噴發期早 2-3 百萬年的原因。(4)通過詳細的野外構造填圖和斷層擦痕測量,研究了美國西南部 Rio Grande 裂谷的幾何學與運動學,探讨因應力局部旋轉而造成的“滑移重定向”問題對斜向裂谷構造演化的影響,比較了 Rio Grande 裂谷與盆嶺省伸展構造之間的異同,建立了該裂谷的誕生演化與俯沖闆片撕裂、洋中脊俯沖、轉換型闆塊邊界形成之間的聯系。學術成果發表于EPSL,Tectonophysics等學術期刊。

李蔚然 博士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地球觀察研究所
2012年 beat365 beat365 地球化學 學士學位
2014年 beat365 beat365 構造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19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地球觀察研究所 火山學 博士學位
2019年-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地球觀察研究所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利用礦物學、熱力學、以及實驗岩石學的方法,探究活火山的噴發形式,岩漿中揮發分的含量,岩漿房的溫壓條件,以及岩漿上升至地表的時間尺度及速率。博士期間主要研究礦物為磷灰石,涉及到三個研究課題:(1)熱力學模型:通過對文獻中的實驗岩石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建立了以磷灰石計算岩漿中水含量的熱力學模型,已發表在GCA雜志(影響因子:4.69);(2)實驗岩石學,及擴散模型:通過高溫擴散實驗,測定了F-Cl-OH在磷灰石中的擴散速度,并建立了計算岩漿上升時間的多元擴散模型(論文評審中);(3)自然火山體系:通過測定印度尼西亞默拉皮(Merapi)火山兩次不同噴發形式的噴發形成的岩石及礦物的化學成分,并結合地質溫壓計及上述模型的計算結果,推測出該火山的岩漿房深度和溫度,噴發前岩漿的揮發分含量及上升速度 (論文評審中)。我目前的博士後研究區域是南極的Erebus火山和菲律賓的Mayon火山。主要工作是利用岩石中磷灰石和熔體包裹體的化學成分,結合火山釋氣數據,探究揮發分與中上地殼岩漿運動及演化的關系。

詹彥 博士後 卡内基研究所 地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
2012年 beat365 beat365 地球化學 學士學位
2015年 beat365 beat365 構造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20年 伊利諾伊大學 香槟分校 地球物理學 博士學位
2020年-今 卡内基研究所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crustal deformation, seismicity, and fluid migration, during the volcanic unrest, by developing advanc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and combining multi-disciplinary observations. Besides, I am interested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gma reservoir, and in particular, what is the rheology controlling the dynamics of a heterogeneous mushy magma reservoir.研究成果發表于JGR,Tectonophysics,等學術期刊。

杜書恒 助理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2013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資源勘查工程 獲得學士學位
2018年 beat365 beat365 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2018年-今 中國科學院 力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與方向:從事岩石、礦物力學-化學耦合及非常規能源地質交叉研究;明确地給出 礦物-流體接觸的複雜物理-化學條件下岩石物理及力學參數随時間演化的重要标度律。提出非常規能源儲層岩石物理屬性精細表征的“傘式解構”技術,實現了大尺度視域下非常規能源儲層礦物-孔隙-裂縫等屬性各向異性的定量表征,被國内外同行關注并引用。将礦物岩石物理屬性(縱橫波參數等)融入非常規儲層滲流模拟,探明礦物粘彈性等物理屬性對滲流的差異影響機制。目前以第一 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含接收)學術論文29篇,包含 SCI檢索17篇;主要發表于 《Energy》、《 AAPG Bulletin》、《 Fuel》等期刊。

來景濤 博士研究生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
2015年 beat365 地球于空間科學學院 學士學位
2015年-今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 地貌學 博士研究生
研究領域與方向:My research interests center arou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tectonics, 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their impacts on landscape evolution. My Ph.D.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climatic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glacial and post-glacial landscape evolution. Constrain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tectonics on surface processe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Earth’s surface may have evolved in the past and how it may change in response to future change. My approach so far has been to develop numerical landscape evolution models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of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o variability in climate, surface process regime, and tectonics. My research reveals a novel dependency of glacial erosion on the geothermal heat flow, suggesting a poten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glacial erosion and tectonics through the geothermal heat (Lai and Anders, 2020, EPSL). I also model the sensitivities of glacial erosion patterns to various climatic forcing. My research shows that glacial erosion tends to be maximized a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old-based and warm-based ice, rather than at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s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Lai and Anders, in prep). I’ve also discovered that in post-glacial environments, how routing of water over the post-glacial surface influences the rate of evolution and morphology of evolving postglacial river networks (Lai and Anders, 2018, JGR-Earth Surface).研究成果發表于EPSL等。
姜禾禾 博士後 多倫多大學

2010年 南京大學 學士學位
2013年Dartmouth College碩士學位
2018年 萊斯大學 博士學位
2018年-今 多倫多大學
研究方向與領域:岩漿過程-地殼變形-地表地貌過程響應關系。I am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deep Earth and surface processes from a geochemistry perspective. I us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try to connect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sedimentary geology, igneous geology, high temperature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My research focus on developing various approaches to constrain the time scale and magnitude of how crustal processes respond to tectonic forcings, where I integrate field observation,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Projects including: Quantifying carbon fluxes in continental arc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ontinental arc on long-term climate regulation; Development of geochemical proxy to understand systematics of various upper-crustal processes, such as using U-Pb dates coupled with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in authigenic quartz to understand paleo-hydrology.研究成果發表于Chemical Geology, EPSL等學術期刊。
王蕊嘉 博士後 新墨西哥大學

2013年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地球物理學院 學士學位
2018年 阿爾伯塔大學 物理學系 地球物理與地震學 博士學位
2018年-今 新墨西哥大學 非常規地震震源研究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本人博士期間主攻誘發地震的監測和研究,發表SCI國際期刊論文7篇(其中一作3篇),參加國際會議20餘次,先後在四大地學國際會議上獲得最佳報告/文章獎(AGU, SSA, SEG, CGU)。本人關于加西盆地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相關研究有幸得到業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代表性事例有:五年SCI引用200+;受邀報告5次;接收新聞采訪數次(包括CBC,GLOBALNEWS)。2019年博士後入站後,我繼續推進區域中小地震,尤其是非常規地震的研究,比如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來研究注水誘發地震和火山震顫,區分鑒定爆破震源。博士後期間發表/已投文章2篇,準備中文章2篇。【附:英文研究提案】科研之餘,本人還參與主持AGU, SSA, GSA 等國際會議專題,2020年受邀作為BSSA誘發地震特刊客座主編(10月出版)。過去5年間,我與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個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作為誘發地震領域中的年輕科學家,我将持續緻力于發表高水平期刊和完成高質量科研課題,并促進和維持與省、國家地調局的合作。研究成果發表于JGR, GRL, Geophys. Res. Lett.等學術期刊。
地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岩石學
郝記華 博士後 羅格斯大學

2012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beat365 環境科學 學士學位
2016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地球與行星科學系 地球化學 博士學位
2016年-今 羅格斯大學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早期地球表面環境,天體生物學,行星光化學,高溫高壓水化學,礦物表面吸附。發表學術論文16篇,研究成果發表于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Astrobiology,EPSL等學術期刊。

黃瑞芳 研究助理教授 南方科技大學
2008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地球化學 學士學位
2012年 德國Bayerisches Geoinstitut實驗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14年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地球化學 博士學位
2014年-今 南方科技大學 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方向:水岩相互作用、地質溫壓計建立以及揮發分 (如硫、氮和碳等)在流體和熔體間的分配。已發表第一作者論文11篇,包括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 Mineralogist,Geoscience Frontiers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等。(1)建立600-800 °C、2.0-10 kbar條件下石英Ti溫壓計。發現石英中的Ti含量與其生長速度成正相關,被同行廣泛引用(Huang et al., 2012,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測定750-950 °C、2.0 kbar時硬石膏在熔體中的溶解度常數,發現硬石膏在熔體中的溶解度常數與溫度成正相關,這可能用以估算岩漿的溫度 (Huang et al., 2015, American Mineralogist).(3)測定310 °C、3.0 kbar條件下橄榄石和橄榄岩的蛇紋石化速率。與橄榄石相比,橄榄岩的蛇紋石化速率要快得多,這是由于蛇紋石化過程中輝石和尖晶石釋放出鋁和鉻,鋁和鉻能加快橄榄石的蛇紋化速率 (Huang et al., 2017,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倪鵬 博士後 卡内基研究所
2011年 beat365 beat365 地質學系 學士學位
2017年 密歇根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 博士學位
2017年-今 卡内基研究所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地球化學,非傳統同位素測量;涉及月球樣品的熔體包裹體分析約束月幔揮發分構成,對小行星核結晶過程中鐵元素分異的實驗研究;對地球超深部金剛石金屬包體的研究;銅同位素分異實驗研究等。研究成果發表于Geoche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Nature Geoscience, CMP, EPSL, American Mineralogist等學術期刊。

何毓新 副教授 浙江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
2009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環境科學專業 學士學位
2014年 香港大學 地球科學系 有機地球化學專業 博士學位
2014年-今 浙江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 副教授
研究領域與方向:緻力于湖泊沉積有機地球化學的基礎及其應用研究,包括生态系統演化的驅動機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環境效應。已累計發表論文34 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論文數13篇。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2015年獲第四屆劉東生地球科學獎學金,2018年獲批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資助。現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環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成果發表于EPSL, GRL, Chemical Geology, Scientific Reports等學術期刊。

胡力海 博士後 渥太華大學
2009年 中國科學學院大學 地球化學 學士學位
2014年 猶他大學 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18年 猶他大學 地質學 博士學位
2018年-今 渥太華大學 同位素地球化學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My research experience has involved questions from multiple scientific fields including geology, cosmochemistry, bioge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nsic science. I enjoy developing isotopic methods fo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 have worked on the isotopic systems of boron (B), magnesium (Mg), rhenium (Re), strontium (Sr), and lead (Pb). My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using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ultiple elements (bo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on geolocation applications.研究成果發表于PLOS ONE, Environmentt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等。
環境與生物演化/沉積學
劉力 博士後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2012年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學院 地質工程 學士學位
2015年 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康菲地質與地球物理學院/地質學 碩士學位
2020年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 博士學位
2020年-今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锆石定年新方法的研發、以及對造山帶演化、盆地分析、古流域重建、沉積物源解釋的應用。研究成果發表于GSAB和AAPG等。
吳會婷 博士後 beat365
2013年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學士學位
2018年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博士學位
2018年-今 beat365 beat365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主要研究古中生代腕足類的系統分類學、形态功能、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群落以及腕足類演化與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實體材料研究的基礎上還緻力于腕足類全球數據庫的資料搜集和數據分析,另外本人也有興趣對古中生代時期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古特提斯洋周緣其他地區的化石材料的學習和研究。目前為止,本人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8篇、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篇、以第一作者發表中文文章1篇。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

唐卿 博士後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2010年 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 學士學位
2013年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碩士學位
2018年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科學系 古植物學 博士學位
2018年-今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博士後
研究領域與方向:I mostly work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Proterozoic and Cambrian. So far I have 29 publications, including 10 first authored papers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Geology, Precambrian Research, Palaeontology,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and Palaeoworld, with a total citation of 422 (Google Scholar).

Conference Secretary:
Bo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etworks supporting by Dr. Yanjun Guo
Chairman of organizing committee:
Lifei Zhang Professor, Dean of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Jinjiang Zhang Professor, Vice-dean of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Organizing committee:
Bo Zhang, Bin Shen, Cheng Xu, Guibin Zhang, Jinzhuang Xue, Tao He, Liao Chang, Lin Dong, Shuning Li, Wenbo Li, Qiugeng Li, Pingping Liu, Xi Liu, Qiong Liu, Zeng Lv, Nan Zhang, Yuanyuan Zhang, Ming Tang, Feng Cheng
Conference telephone and e-mail:
Tel: +86-01-62758325 (Dr. Bo Zhang)
Mobile Phone: 13693649107 (Dr. Bo Zhang)
Email: geozhangbo@pku.edu.cn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