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2014年11月5日,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beat365官方网站江大勇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以“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a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中國下三疊統一短吻原始魚龍)”為題的學術論文,這是自2005年12月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國家地理》)在“Sea Monsters”專輯中報道該團隊的發現、2010年11月26日Science(《科學》)以“Excavation Yields Tantalizing Hints of Earliest Marine Reptiles”為題對該團隊在安徽巢湖的科學發掘進行了焦點新聞報道之後,該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中的又一個重要成果。該團隊依托beat365地質博物館,在beat365985工程項目支持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研究項目及面上項目、安徽省地質遺迹保護項目等的資助下,自2008年起,在,與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共同組織了對安徽巢湖下三疊統地層中的海生脊椎動物化石進行的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和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國際影響。

Snap24.jpg

圖為在安徽巢湖馬家山早三疊世地層中發現的正在分娩的魚龍,推斷魚龍的胎生生殖方式是陸地起源,發表于PloS One上

爬行動物是中生代(距今2.52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統治者。在2.52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事件導緻的古生代生态系統崩潰之後,爬行動物迅速輻射演化,向入海、上天、占領整個陸地三大方向發展。進入海洋是爬行動物演化的重大演化事件,海生爬行動物在早三疊世起源,當恐龍于侏羅紀-白垩紀在陸地上稱王稱霸時,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成為占地球表面積約70%的海洋中的霸主。但爬行動物為什麼下海、在什麼時候下海、在什麼地方最早下海、當時的氣候環境如何、它們如何适應海洋生活等,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魚龍是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的重要類群,它在早三疊世海洋中突然出現,沒有任何過渡類型,就曾使達爾文深深地陷入了困惑,并預言這将使創始論者用來抨擊他的進化理論。1814年第一次科學報道了在英國發現的中生代魚龍,200年之後的今天,在中國的安徽巢湖,發現了具有中間過渡特征的、最原始的魚龍形動物——柔腕短吻龍,填補了陸地祖先與完全适應海洋生活的魚龍之間的演化環節。魚龍類很可能最早起源于中國,由此出發,遊向大洋,遊向歐洲和北美,并最終稱霸整個中生代的海洋。

這種最原始的魚龍形動物個體很小,體長僅約40cm,是目前發現成年個體最小的魚龍。它生活在距今約2.48億年前的三疊紀初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魚龍化石,通過分支譜系分析發現它在魚龍演化譜系中處于最基部的位置。它的身體骨骼結構較沉重,有利于它到海底取食;但它的吻部收縮、很短且沒有發現有牙齒,很可能是唯一一種采取吸食方式取食的魚龍。它的軀幹較短,但前肢相對比較大,而且腕部能象海豹一樣彎曲并支撐身體,很可能能使它在陸地上運動。因此,這種動物很可能既能在海洋裡生活,又能回到岸上。

該研究團隊及這些成果已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相關工作也在不斷地深入,就如國際海生脊椎動物研究的權威專家、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曆史博物館(TheField Museum)麥克阿瑟講習教授Olivier Rieppel所說:“這個進展令人振奮,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

上一篇: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對七鰓鳗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下一篇:beat365以最快速度确定尼泊爾8.1級地震震源模型和災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