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最新研究成果《早白垩世七鰓鳗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

七鰓鳗和盲鳗是現代僅存的無颌類脊椎動物。地質曆史上,無颌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被有颌類代替。七鰓鳗從遙遠的古生代繁衍至今,為科學家還原 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曆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七鰓鳗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态”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其生命周期開始于一個漫長的幼體期(長達7年甚至更 久),爾後經曆一個特殊的變态過程進入成年期,此時其解剖特征和生态習性與幼體已迥然不同。七鰓鳗幼體隻能存活于淡水,營寄生的成體除因産卵而溯河而上 外,多半時間生活在海洋,非寄生生活的七鰓鳗由海洋寄生型祖先繁衍而來并終生囿于淡水。雖然現生七鰓鳗的許多成體特征在泥盆紀晚期(約3.6億年前)即已 出現,但由于缺乏幼體和變态期的化石材料,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鳗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雜志刊登了張彌曼等對内蒙古甯城早白垩世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鳗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積物中七鰓鳗的唯一記錄,且呈現出 相似于現代海生七鰓鳗成體的諸多解剖結構和寄生習性,引起廣泛的關注。從那以後,内蒙和遼西地區相繼發現了大量七鰓鳗化石,包括很多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 張彌曼等根據産自内蒙古早白垩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鳗新材料,首次識别了該化石七鰓鳗幼體和變态期幼體。這些幼體七鰓鳗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 有差别,結合先前對孟氏中生鳗的認識,張彌曼等人新發現顯示現代七鰓鳗獨特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Snap25.jpg

孟氏中生鳗生命周期示意圖(A. 幼體期;B. 變态期;C. 成體期)

七鰓鳗是人類的無颌類遠祖,它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三階段生命周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令科學家們着迷。這項成果的發表,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帶着諸多謎團去溯本求源。

上一篇:北大84位學者入選愛思唯爾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下一篇:Nature在線發表beat365官方网站江大勇教授國際合作團隊有關中生代魚龍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