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哲,生于1980年,陝西省扶風縣人,系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長期從事月球與行星科學、微波遙感研究工作。
“探月是全人類的事。”法文哲坐在靠背椅上慢條斯理地說:“‘阿波羅時代’是人類第一個探月高潮。本世紀初,是人類第二個探月高潮。”
微卷的頭發和絡腮胡,一米八幾的身高,令這位80後教授看上去像個“奇異博士”。

有能力發射探月衛星的國家名單,越來越長。在沒有協調的情況下,多國使用相同的儀器,探測月球表面的同一着陸區,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這樣,得到的月表數據其實是一樣的。”法文哲微微一笑,“為避免重複,聽聽各國的探月計劃,再協調下,能讓人類探月的科學價值最大化。”
法文哲8月受邀去了一趟美國宇航局約翰遜航天中心。在兩天半的時間裡,他與美國宇航局、歐空局等11位不同國籍的月球科學家,聽了世界各航天機構關于未來10年“月球探測計劃”的詳細報告。

“這對我國今後月球極區采樣應該怎麼做也可能會有幫助。”他說。法文哲停頓了一下,似乎有些無奈,“國際上終于承認,中國大陸有科學家在做月球研究工作,中國科學家能為人類認識月球作出貢獻”。
1
“偏見”
在法文哲辦公室牆面、玻璃門上貼着大大小小的月球表面圖或撞擊坑圖,書櫃裡藏着一些月球和微波遙感相關的書籍和紀念品。
他拿出一張印有“嫦娥探月”工程标志的貼畫遞給科技日報記者。“一些科學家對中國很友好,會主動訪問中國。這是外國科學家自己花錢制作的,會把它作為禮物送給對月球感興趣的人。”法文哲說。
不過,他皺了下眉說:“國際上還是有些人對中國月球科學研究有偏見,排斥中國。”
這是近幾年法文哲的遭遇:美國宇航局科學家不敢接他遞的名片;不敢直接到中國進行科學訪問;不敢直接回複他發的郵件。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技術上各國是保密的,因為技術一旦申請專利可以轉變為生産力。”法文哲苦笑道,“但科學保密不應該,科學應該是開放的。”
“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是1970年“阿波羅時代”以來便開始舉辦的月球科學家盛會。
2010年,法文哲接到的會議邀請函,上面寫着:本會議邀請美國、歐洲和中國等世界各國從事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參加會議。2013年開始,邀請函上同樣列舉主要航天國家,唯獨中國缺席。“我每年收到邀請函後,都會發郵件給會議主辦方,争取把中國的名字加到會議邀請函中,可也沒争取到什麼。”

法文哲會在郵件上寫道:中國發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衛星,對國際月球探測有貢獻。國際會議該要把中國寫上去,為什麼沒有?
去年情況突然改變,該會議邀請函不再列舉國家,隻用“世界各國”來替代。是不是自己的郵件終于發揮了作用?法文哲不好确認。
2
突破點
法文哲起身,用手指向牆上的月球兩極永久陰影坑圖。“簡單來說,揮發分就是月球上會揮發的一些物質,包括氫、氧、羟基等。”
他坐下來,雙手合攏認真地說,“水冰”就是一種揮發分物質。
“月球水冰是太陽系最重要的寶藏,沒有之一。”他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帶一滴水到月球上去,代價比一克黃金還要昂貴。”
如果月球上存在大量水冰呢?
“宇航員可以喝,水冰分解出的氫可以作為燃料,分解出的氧可以用來呼吸。那麼人類可以建立月球空間站,以此為據點飛向火星和其它星球。”他說。
月球探測分析組主席Neal教授在給法文哲的邀請信中特别強調:“我相信你的專業特長正是本特别行動小組所需要的。”
法文哲認為,他們需要的正是自己不同于傳統方向的“雷達”“微波遙感”專業背景和長期積澱。

目前,美國、日本、中國等在内的世界主要航天國家的探月儀器都裝有雷達。相比美國等世界主要航天國家,中國在月球探測上是後來者。
“追上他們很困難,我們必須找别人沒做的,從一兩個點上找突破。”這是法文哲一直以來的信念。
對法文哲來說,突破的關鍵在“雷達”。
他在博士期間主要做微波散射與輻射的理論建模和數值模拟,博後期間做的正是行星雷達。“國際上從事月球雷達研究的科學家不多,我能數出來的也就十幾個。”他說。
“算是特色,國際上月球雷達探測要聽聽我的建議。”法文哲笑着解釋,雷達的優勢在于探測深度。其它遙感手段探測月球水冰,探測深度不超過表面以下一米;雷達可以看到月球表面以下三四米。
3
探月“熱”
法文哲是中國月球研究孤獨的先行者。“中國研究月球的科學家并不多,活躍在國際上的更少。”他說。
“嫦娥一号”探月衛星發射成功那年,國内月球研究者寥寥無幾。如今,圈子壯大起來了,研究者仍不足百人。
近年來,每年約有來自幾十個國家的2000名學者參加“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中國每年最多十幾個人參會,連續多年參會的十分罕見。
“不要跟美國比,跟日本比差距都非常大。”法文哲曾讓學生搜索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上發表的探月相關論文,令學生大吃一驚,“人家發表100多篇,中國隻有個位數”。
我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發射成功,但有關月球的國際論文發表數實際上非常少。直到“嫦娥三号”發射後,才陸續有相關高質量論文發表。
分析探月衛星傳回的數據才是純粹的月球科學研究,也是探月最重要和最後一個環節,好比臨門一腳。
“美國每一個探月衛星發射之後都會有專項基金支持科學家做研究,但我國迄今沒有月球科學研究的專項基金。”法文哲說,火箭和衛星平台追起來相對快,但對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則需要積澱。
“一顆探月衛星價值十幾億,獲得的大量數據不能埋沒,我們要去分析!”法文哲停頓了一下,堅定地說,“這是國家的需求,我們的責任,也是人類的使命。”
在法文哲的辦公室牆上,有一張月表高程圖。
“這張圖的背後,有幾千個人的努力。他們将探月衛星傳回的信号轉換成圖表或數據。”法文哲眉毛微擡,眼睛變亮,“不誇張地說,真正的月球科學研究是從這張圖開始的。”
以上内容轉自科技日報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