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金秋,燕園斑斓,未名靈秀。
2021年10月16日,我國著名力學家、地球動力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暨地球動力學前沿研讨會在beat365英傑交流中心召開。



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會場
參加這次會議的嘉賓有:beat365副校長黃如院士,beat365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陳運泰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姚振興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顒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石耀霖院士,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塗傳诒院士(線上),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文采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丁林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何滿朝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曉非院士(線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王其允教授(線上),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黃庭芳教授(線上),南方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協理副校長、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趙予生,beat365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退休教授黃築平、武際可(線上),原beat365地球物理系劉式達教授;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地球行星與空間科學系、beat365官方网站沈正康教授,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資深研究員、維多利亞大學王克林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鐘時傑教授,香港大學嶽鐘琦教授(線上),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小鳳、武紅嶺,原beat365地質系教師、王仁先生研究生蘭臘寶和張宏(線上);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徐錫偉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單新建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志峰研究員,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劉傑研究員(線上),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懷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周元則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三處項目主任程惠紅;原國家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副局長趙和平、beat365名譽院長潘懋教授;原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肖佐、孫荀英、濮祖蔭、臧紹先、邵濟安,原beat365物理學院劉式達教授和夫人。參加會議的還有來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地震局、雲南地震局的代表以及王仁先生的女兒王鳴燕女士,會同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趙裡、周仕勇、黃清華、宋曉東、王彥賓、張海明、蓋增喜、張勇、王騰、嶽漢、薛蓮和研究生共996人(線下122人)參加了這次盛會。
上午8時40分會議開幕。beat365官方网站名譽院長陳運泰院士主持了王仁百年誕辰紀念會開幕儀式。beat365副校長黃如院士代表beat365全體師生向王仁先生緻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緬懷。她說,王仁先生是我國乃至世界鮮有的橫跨地學與力學兩個截然不同的科學領域,并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且同時還在我校跨系兼任構造地質、地震地質和固體力學三個教研室主任。我們今天在這裡,共同緬懷王仁先生對我國地球動力學的奠基性、開拓性的貢獻和對地質系的發展、beat365的創建所做的貢獻,就是要發揚他理論聯系實際,急國家之所急的愛國情懷和勤奮、嚴謹、創新的治學态度以及對教育和科學事業無私奉獻和甘為人梯的精神,我們要以振興祖國科學事業為己任,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努力把beat365建設成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

陳運泰院士主持開幕式

beat365副校長黃如緻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計劃局姚玉鵬副局長代表基金委向王仁先生緻以崇高的敬意和緬懷。他說: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成立,王仁先生被任命為第一屆副主任,分管地球科學部。他為推動我國科學基金事業從初創到不斷發展壯大做出了積極貢獻,為科學基金管理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在王仁先生的領導和組織下,國家自然科學基會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為我國在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91年王仁先生在自然科學基金會任期屆滿後,被聘為顧問,仍關心我國的自然科學基金會工作,繼續為基金會的工作出謀劃策。他說,王仁先生為科學事業鞠躬盡瘁、服務國家需求,提倡研究和發展新興領域的科學家精神都是值得我們今天認真學習和追随。

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局姚玉鵬副局長緻辭
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張培震院士代表學會向王仁先生緻敬!他說,學科的交叉、結合、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手段。王仁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力學與地質學的結合工作,為我國地球動力學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王仁先生謙虛、熱情、循循善誘,在同他交往的過程中,使他感受到了一個科學大師的風範。

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張培震緻辭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張立飛教授回顧了王仁先生在地質系的工作和為地質系學科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1971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李四光先生逝世後,王仁先生被學校派到地質地理系(1978年分為地質系和地理系),領導地質力學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從他熟悉的力學領域轉到了陌生的地質學領域。王仁先生的到來,書寫了地質系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嶄新一頁。1972年,王仁先生到地質地理系後,為了把力學同構造地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拜訪了校内外許多知名學者、專家;為了培養出即有地質學基礎,又懂力學的人才,他虛心向地質系的老師學習、研讀李四光著作和大量國内外有關文獻,緊密結合地質實際,編寫出供地質力學專業學生學習的《固體力學基礎》講義。1979年這本講義正式由地質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地質學系第一部力學與地質學結合的教材。1971年國家地震局成立後,beat365地質地理系率先成立了地震地質學專業。在王仁先生的指導下,确定了地震地質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方向。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從事防震減災、地震預報的專門人才和海内外知名地球動力學專家學者。王仁先生十分注重學術交流,他不但将自己的工作帶到國際交流,聽取同行對工作的意見,還鼓勵研究組老師參加國際會議;同時,還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到北大交流。1980年後,在當時我國剛剛打開國門改革開放之初,他就邀請了來自美國、西德、瑞士、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一流學者到北大講學,這不但使師生接觸到了學科前沿、耳目一新,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地球科學教學、科研水平。王仁先生十分重視一線人才培養。1972年王仁先生到系裡一年後,在河北三河縣為國家地震局(現在的中國地震局)開辦了長達半年的數學力學進修班,促進了我國的地震地質科研工作,受到了科研單位和學員的一緻好評。1977年,有限元方法剛在我國開始應用不久,王仁先生組織北大數學力學系為國家地震局開辦了3次全國有限元方法學習班,并親自講授塑性力學部分。大面積地普及了有限元方法在我國地球科學中的應用。 1985年王仁先生提出同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這種聯合培養方式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為了促進地球科學的發展,學習國外辦學經驗,王仁先生多次向學校領導提出創建地球科學學院的建議;不辭辛苦地找校内外專家、學者交談、設計方案;甚至在國外講學時,還關心地球科學學院的組建進展情況。王仁先生對北大地空學院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最後說,王仁先生仁厚笃實,高山景行,讓我們繼承和發揚王仁先生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勇于開拓創新的科學家精神,為地球科學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張立飛緻辭
會議的第二個環節是王仁先生生平簡介、王仁先生在地球動力學領域和在力學領域的成就介紹,由吉林大學教授,滕吉文院士主持。

滕吉文院士主持王仁先生生平和學術成就介紹
首先由原beat365教授、王仁先生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的同事,孫荀英教授介紹了王仁先生的生平。

孫荀英教授介紹王仁先生生平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吳興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8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附中,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48年赴美留學,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195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獲得洛克菲勒獎學金,入布朗大學應用數學部深造,1953年畢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春克服重重困難回國,應周培源之邀任beat365數學力學系副教授,負責籌建固體力學教研室。1962年,任數學力學系副系主任。1969年至1971年在江西幹校農場勞動,回校後轉地質地理系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1983年任beat365力學系主任。1993年任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被選為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聯合國執行局委員。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和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2001年4月8日去世,享年八十歲。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王仁先生“文革”後的首批研究生之一石耀霖院士,首先談到已故國際著名地震學家安藝敬一(K.Aki)對王仁先生學術的贊揚和評價,他稱王仁先生為“中國地球動力學之父”,然後展示了王仁先生在地球動力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1.地球構造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我國地質力學創立者李四光先生認為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主要力源。為了從理論上探讨這個問題,王仁先生先後建立了地球的“快速運動模型”和“緩慢運動模型”,他利用嚴格的彈性理論分别給出了13層海洋型和15層大陸型地球“快速運動模型”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轉變速率變化引起的地表變形場和應力場。證明最大應力還不到1MPa,一般不足以引起構造運動;對于“緩慢運動模型”,如果地球自轉速率穩定加速一百萬年以上,應力可以積累到5到6 MPa(兆帕)的數量級,有可能推動構造運動。
2.地震預報。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後,王仁先生急國家之所急,首次提出了用力學的方法預測地震危險區的科學思想。同地質系老師合作,反演了唐山大地震前10年5次大地震和唐山地震前700年華北地區14次大地震的遷移規律,由此得到了唐山地震後的地震危險區和安全區,結果表明京津地區處在安全區内。這項工作為穩定民心、恢複生産提供了科學依據。這項研究要比國際目前盛行的類似工作早近10年。
3.地球構造應力場。地震預報、重大工程建設和礦藏、油氣開采需要知道地下應力狀态。由于觀測和實驗條件的限制,不能直接得到震源深度處的應力分布和工程場地的應力場。王仁先生提出利用地質、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和岩石力學試驗等資料和有限元方法聯合反演構造應力場,對于彈性問題,使用最小二乘直接反演區域邊界的應力分布及其模型内部的應力場;對于非線性問題(例如有塑性變形),采用試湊法進行反演。這個方法成功地反演了東亞和北美應力場和邊界的驅動力。
此外,王仁先生領導的研究組在岩石力學試驗方面還發現了單軸壓縮條件下岩石的逆向破裂,并用研究組自己開發的彈塑性有限元軟件(NOLM)成功地模拟了這一現象;他們還發現室溫條件下,單軸壓縮産生的裂紋在顆粒邊界發育,裂紋密度随應力增高;裂紋形成主破裂帶,其周圍裂紋回閉合,卸載時裂紋閉合,破裂帶變窄。這些工作,對于地震預報和地下工程的建造具有重要意義。

石耀霖院士談王仁先生在地球動力學領域的成就與地位
原beat365力學系黃築平教授介紹了王仁先生在塑性力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黃築平教授介紹王仁先生在塑性力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張立飛教授主持了緬懷環節。

緬懷王仁先生環節由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張立飛教授主持
首先,原beat365常務副校長、beat365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義遒回憶了他在北京門頭溝與王仁先生的共同經曆,贊賞了王仁先生堅韌、仁智、謙虛的品德。強調了其将力學和地質學結合的重要貢獻,以及對成立beat365官方网站的核心推動作用。

原beat365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發言
beat365官方网站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陳運泰首先高度評價了王仁先生對北大地空學院建設的重要貢獻。回顧了與王仁先生對地球科學問題的讨論以及共同參加科學活動的經曆。最後号召大家學習王仁先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品格,傳承其對于力學、地球物理、地質等多學科的融合。

陳運泰院士發言
滕吉文院士着重強調了王仁先生對于将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引領向量化分析的功勳貢獻,他在科學研究上的高瞻遠矚、先進的思想對于交叉學科發展的深遠影響,對于當前學科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滕吉文院士發言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王其允回顧了王仁先生在北大籌備地質力學實驗室的工作,從理論和實驗方面研究岩石破裂的過程,了解地震機制的基礎,緊跟世界前沿科研方向。強調王仁先生在北大的教學工作培養了大量的國内外重要科研人才。

王其允教授發言
陳颙緻信大會,在信中他回顧了王仁先生将力學和地質學結合的嘗試。此外,還對王仁先生對于年輕教員的支持和幫助表達了深深的感謝和敬佩。王仁先生提出的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跨學科交換培養研究生,對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球物理系教授臧紹先回憶了王仁先生拒絕美國高薪回到祖國工作的經曆,充分體現了王仁先生拳拳的愛國之心。此外,還通過讨論學術問題等諸多小事贊揚了王仁先生嚴謹認真的治學态度、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優秀品格。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球物理系臧紹先教授發言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質系教授鄭亞東在會上播放的視頻中回憶了王仁先生在“文革”期間開設固體力學基礎課的往事,特殊的環境下,王仁先生依然保持十分認真和負責的教學态度,開設緊密結合地質構造的固體力學課程,并感恩王仁先生在力學方面、英文寫作方面給予他的指導和幫助。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質系鄭亞東教授視頻錄像發言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質系教授邵濟安回憶了王仁先生剛到地質地理系後,共同學習地質學、力學概念和研讀英文原版構造地質學名著的經曆,以及頌揚了王仁先生開拓進取、虛心好學、甘為人梯的優秀品質。尤其敬佩王仁先生1973年為國家地震局在河北三河縣開辦長達半年的數學、力學進修班時所表現的那種不畏艱苦、鞠躬盡瘁、認真工作的精神。她說,王仁先生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教授架子的良師益友。

原beat365官方网站、地質系邵濟安教授發言
王仁先生的研究生趙予生回憶了在北大地質系跟随王仁先生學習的過程,尤其不能令他忘懷的就是多學科聯合培養的過程,以及後期的基金申請指導和推薦國外進修,每一步都體現出王仁先生從大處着眼、細處着手的優秀品質。

王仁先生的研究生趙予生教授發言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尹安高度贊揚了王仁先生對北大地質系學科建設的開創性貢獻和王仁講授的固體力學對他科學研究的重要影響和王仁先生的優秀教學能力,以及他緻力于引進人才、幫助學生增進與知名科學家的交流所做出的貢獻。

尹安教授發言
丁林院士回憶了在北大跟随王仁先生學習固體力學基礎課程的往事。他說,王仁老師為北大地質系建立了深厚的力學基礎,為他後來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丁林院士發言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仁先生的研究生王世民回憶了王仁先生對他的培養過程,其中同樣貫穿着多學科結合的原則,且王仁先生本人也始終保持着強烈的學習熱情。此外,贊揚了王仁先生優秀的教學能力及其對于年輕教員的言傳身教。最後,倡導大家傳承王仁先生的學問和品格。

王仁先生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大學王世民教授發言
王仁先生的女兒王鳴燕女士首先感謝了主辦方對會議的精心籌辦。然後回顧了王仁先生從美國歸來報效國家的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王仁先生的座右銘,充分表現了他對科研事業的奉獻。在生活中,王仁先生是一個有趣、喜歡體育鍛煉、待人親和、對朋友真摯的人。真誠是王仁先生一生踐行的準則。

王仁先生的女兒王鳴燕女士發言
上午紀念會最後一個環節是王仁獎學金發放儀式,由beat365副院長甯傑遠主持。姚振興院士和楊文采院士為獲獎博士生蔣一然和樊文智頒獎。

王仁獎學金頒獎儀式
10月16日下午,舉辦了地球動力學前沿研讨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院士和beat365講席教授,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裡及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秘書長黃清華主持。



丁林院士 趙裡教授 黃清華教授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教授,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鐘時傑教授作題為“西太平洋地幔轉換層水平俯沖闆塊的形成及動力學意義”的報告。他總結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俯沖闆塊的研究結論,證明在西太平洋地幔轉換層水平俯沖十分常見。鐘教授團隊針對水平俯沖闆塊的形成建立了三維全球模型,發現在相變面處有粘性較弱的層很容易産生水平俯沖。

鐘時傑教授在線演講
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地球、行星與空間科學系研究員,beat365地空學院教授沈正康作題為“2008年汶川地震形變場時空演化與青藏高原東緣動力學模型”的報告。彙報了汶川地震形變場的時空演化與青藏高原東緣動力學模型。沈教授重點研究了汶川地震斷層的破裂機制、斷層運動驅動機制、地殼-岩石圈流變學結構、地殼-岩石圈形變驅動機制。沈教授構建了三維同震破裂模型,反演了地震破裂的幾何形态和分布。構造的青藏高原東緣形變場模型證明,青藏高原東緣形變場表現為東西向擠壓南北向拉張、上地殼形變場被一系列共轭剪切斷裂吸收、下地殼形變場為韌性連續剪切形變、青藏高原東緣形變場受全地殼推擠驅動。

沈正康教授在線演講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非作題為“認識地震的一把新鑰匙——地震破裂相圖”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目前認識到的無法納入地震波理論體系的“孤立”觀察規律或現象。它們包括,對在單一斷層(地震帶)上地震活動性統計不遵從G-R規律、地震早期預警、超剪切地震、非火山震顫和低頻地震。介紹了使用地震破裂相圖認識地震的新方法。為此,陳院士彙報了破裂傳播模式和相圖、自停止破裂和失穩破裂2種模型、地震臨界震級和A Grand Theory四方面的研究内容。陳院士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一種全新的自破裂模式;為地震臨界震級模型的計算确定了方法;地震破裂相圖理論将為認識地震現象提供統一的理論框架。

陳曉非院士在線演講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朝作題為“雙體災變力學及地質災害預報”的報告。他彙報了雙體災變力學和地質災害預報的研究成果。何院士建立的雙體災變模型,從力學角度出發,闡述了發生滑坡和發震斷裂的基本原理。何院士團隊研制的全新的負泊松比NPR杆件材料,實現了以往杆件材料不具備的高速沖擊荷載下恒阻大變形的能力;聯合中礦-華為建立了地災遠程監測系統,開發了牛頓力監測自動搜尋軟件,監測、預報了變質岩、沉積岩、黃土等多種類型岩土體的滑坡,成功解決了滑坡短臨預報的科學難題,同時,将這套技術應用到發震斷層兩盤牛頓力的監測,以達到地震預測和預報。

何滿朝院士演講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懷作題為“計算地球動力學研發模式進展”的報告。他分四個方面介紹了這方面的成果。第一,計算地球動力學及戰略地位;第二,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模式研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進展;第三,這些成果的領域影響;和第四,計算程序的推廣應用與效益。計算地球動力學軟件研發和平台包括,全球和區域彈性模式、全球地幔對流模式、區域地幔對流模式或闆塊動力學演化、在地質構造運動條件下地貌演化模式、針對水庫地震的區域孔隙彈性耦合模式、針對多圈層耦合的大陸冰蓋演化模式、和針對海嘯災害評估的海嘯-港口内波模式。并将軟件成果應用到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過程與機理、地震動力學與地震數值預報、岩漿熱液成礦模式、和頁岩氣生産和開發。

張懷教授演講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何昌榮作題為“速率與狀态依存性摩擦本構關系與斷層上的地震成核過程”的報告。他在報告中詳細地介紹了地震成核過程的物理力學基礎。

何昌榮研究員演講
大會精彩的報告吸引了線下和線上聽衆的關注,引起了線下與會者的熱烈讨論。有的大會報告,會後就收到去聽衆單位做演講的邀請。大會報告展示了地球動力學的前沿問題、進展和光明的前景,增強了大家開拓創新的勇氣。
王仁先生仁厚笃實,慎思勤勉,光明正大,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王仁先生在地球動力學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今天在國内外地球動力學領域的傑出學者和工作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求索”。讓我們繼承和發揚王仁先生腳踏實地、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助人為樂的精神,齊心協力為地球動力學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會于16日18點圓滿閉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