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17日,2023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古地磁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于廣東省珠海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以“古地磁與超大陸演化”、“宜居星球與生物磁學”、“地球磁場變化與地質年代”、“地球環境變化與環境磁學”、“岩石磁學與微磁模拟”為主題,以口頭報告和學術海報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深入研讨了古地磁學研究中的前沿科學問題。
beat365官方网站黃寶春教授和常燎研究員帶領造山帶與地殼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下屬的構造磁學實驗室研究團隊師生十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黃寶春教授和常燎研究員參加了中國地質學會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會議,探讨了國内古地磁學的發展方向和交流合作。常燎研究員作為專題召集人主持了“宜居星球與生物磁學”專題的學術讨論。

黃寶春教授作特邀報告
黃寶春教授做了以“對可靠構造古地磁數據的一點點思考”主題的特邀報告,從古地磁野外采樣、實驗室磁性顆粒電鏡觀察和岩石磁組構分析三個方面總結了如何确保構造古地磁數據的嚴謹性和可靠性,對今後構造磁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并且倡議業内工作者可以聯合開展野外工作、進行平行實驗、共同發表論文。

薛鵬飛博士作口頭報告
實驗室博士後薛鵬飛做了以“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之前北大西洋的快速退氧”為主題的口頭報告,基于實驗室近年來開發的多尺度環境磁學研究手段,綜合宏觀岩石磁學和微觀電鏡觀測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了北大西洋不同古海洋深度沉積鑽孔中的納米生物磁鐵礦記錄,發現了研究區存在早于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之前的海洋退氧過程,為理解地質曆史中極端氣候事件的響應觸發機制提供了新證據。
另外,實驗室師生也積極通過學術海報的形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常燎研究員以“膠黃鐵礦磁小體生物磁信号的微磁模拟計算”為主題,讨論了數值模拟計算結果對于探尋厭氧環境和深海熱液系統中微生物痕迹的指示;博士研究生王召平以“粒徑控制大洋玄武岩中钛磁鐵礦的低溫蝕變和剩磁自反轉”為主題做了海報展示,為天然剩磁自反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博士研究生魯洪亮的海報以“AMS vs AMR:誰是特征剩磁可靠的充要條件?”為主題,提出了針對岩石中特定載磁礦物測量的剩磁組構為沉積組構才可能是特征剩磁可靠的充分必要條件;博士研究生裴召文展示了以“彎曲/坍塌磁小體鍊的微磁模拟”為主題的學術海報,揭示了化石磁小體在沉積物中發生變形後的岩石磁學性質與古地磁信号的穩定性;碩士研究生黃榮以“末次冰期以來孟加拉灣環境磁學研究”為主題做了海報展示,對研究南亞區域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演變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學會古地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潘永信(左四)、南方科技大學趙西西教授(左一)、北京優賽寰宇科技董事長周曉權(右一)等嘉賓為魯洪亮(右三)等“指南針獎”獲獎同學頒獎
最終,實驗室在讀博士研究生魯洪亮獲得了中國地質學會古地磁專業委員會優秀學生報告獎—“指南針獎”。此獎項緻力于鼓勵從事古地磁研究的優秀青年學生敢于創新、不畏難題,為國内培育科學人才貢獻力量。
通過本次會議,構造磁學實驗室展示了團隊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時深化了與全國各院校古地磁研究團隊的交流合作,将繼續為beat365建設世界一流的地球科學貢獻力量。
附:
【beat365構造磁學實驗室介紹】
beat365構造磁學實驗室由黃寶春教授和常燎研究員共同負責,基于構造磁學、岩石磁學、環境磁學、考古磁學、微磁模拟等古地磁學研究方法,研究超大陸重建、地球磁場變化、氣候變化、深海熱液循環、行星磁學、生物地磁學等地球科學的前沿基礎問題,從事地球科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研究。實驗室配備有超導磁力儀、卡帕橋磁化率儀、熱退磁爐、旋轉磁力儀、電磁屏蔽室等設備。實驗室與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羅切斯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古地磁學研究團隊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經常開展學術互訪。近年來,在Nature Communication、ESR、EPSL、GRL、JGR等國際主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本實驗室長期招收本科生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感興趣的同學歡迎随時聯系黃寶春教授(bchuang@pku.edu.cn)和常燎研究員(liao.chang@pku.edu.cn)。

beat365構造磁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