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關鍵詞

beat365李明松帶領的國際團隊在理解5600萬年前發生的大規模碳釋放事件(即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對海洋化學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這項研究定量重建了過去海洋pH值的下降幅度、碳酸鹽飽和度的降低程度以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幅度。這些發現揭示了遠古地球如何經曆了嚴重的海洋酸化,并與當今因人類活動導緻的趨勢存在相似之處。該研究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PETM是地球曆史上最迅速和最嚴重的自然氣候變化事件之一。大量的碳快速釋放了數千年,導緻全球溫度驟升,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氣候和生态系統。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是海洋酸化,這與今天因人類碳排放而導緻的酸化現象相似。

數據同化:理解海洋酸化的新工具

這項研究通過同化古氣候指标數據和地球系統模型模拟結果,采用了數據同化的方法,系統地重建了這次氣候災難期間的海洋化學狀況。他們使用了中等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cGENIE,結合了海洋沉積物碳酸鈣含量和其他指标數據,以更清晰地呈現該時期的海洋碳循環擾動狀态。數據同化提供了研究過去氣候事件的多種優勢。與傳統模型不同,數據同化将有限的古氣候記錄與氣候模拟結果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對過去氣候狀況做出更全面的估計,尤其是在無法直接測量過去海洋碳酸鹽飽和度的情況之下。通過同化與海面溫度和海底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有關的指标數據,研究團隊重建了PETM期間的海洋碳循環擾動狀态。結果表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事件前的890 ppm增加到PETM期間的1980 ppm,同時海洋pH值平均下降了0.46單位,表層海水方解石和文石飽和度也大幅度降低。

這些變化表明,碳酸鹽的欠飽和現象在高緯度表層海水中尤為嚴重,這與今天的北極地區相似,因人為碳排放導緻文石飽和度下降。這表明二氧化碳水平、海洋酸化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損失之間存在着聯系。這次事件的海洋酸化對生态系統産生了嚴重的影響,可能導緻了新生代時期底栖有孔蟲的大規模滅絕,滅絕率達到了30%到50%。随着海洋pH值的下降,碳酸鹽離子的可用性大幅減少,這對依賴這些離子構建外殼的生物,如珊瑚、軟體動物和浮遊生物産生了重大影響。研究重建的數據顯示,PETM期間平均海洋表面pH值從7.91下降到7.45,高緯度地區的酸化程度更加嚴重。在這些地區,表面pH值下降多達0.61單位,而赤道和低緯度水域則經曆了較小但顯著的變化。這種差異性突顯了理解海洋酸化的區域性影響的重要性。

當今的啟示與未來展望

這一研究發現不僅幫助我們理解遠古氣候,同時也對未來氣候變化提出了警示。PETM期間的海洋pH值下降與現代高排放情景下的預測相似(如共享社會經濟路徑5-8.5)。如果碳排放繼續增加,今天的海洋可能面臨比PETM更快的酸化速度,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影響。PETM持續了約20萬年,但即使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内,碳釋放對海洋生物也造成了顯著且持久的破壞。相比之下,今天的碳排放發生得更加迅速,使得海洋物種更難以适應。PETM的教訓表明,海洋化學的快速變化可能對海洋生态系統産生災難性的後果。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的支持。

大洋酸化導緻珊瑚礁白化死亡

上一篇:地空李豔團隊揭示錳礦物電子轉移動力學調控機制及其地質電池效應

下一篇:新太古代闆塊俯沖引起地幔氧化作用升高 宋述光教授課題組在太古宙地幔氧化還原狀态方面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