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研究所 | 研究方向 1 | 研究方向 2 | 本科生課題題目 1 | 本科生課題題目 2 | 本科生課題題目 3 | 本科生課題題目 4 | 聯系方式 |
常燎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全球變暖下的海洋溶解氧演 | 大洋中脊熱液循環 | liao.chang@pku.edu.cn | ||
程豐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構造變形數值模拟研究 | 全球變冷背景下環青藏高原地區 構造-地表過程耦合作用研究 |
chengfeng@pku.edu.cn | ||
何濤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含二氧化碳水合物與甲烷水合物地層的聲學響應比較 | taohe@pku.edu.cn | ||||
黃寶春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沖擊變質作用的磁性記錄 | 隕石撞擊磁場與核發電機磁場的差異性探索 | bchuang@pku.edu.cn | ||
季建清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幾個地球系統問題的數學建模和推演 | grsange@pku.edu.cn | ||||
吳輝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基于深度學習的裂縫網絡參數化方法研究 | 華北地區高溫地熱的分布特征與資源評價 | CO2會洩漏嗎:CO2地質封存過程中的 風險評估和安全預警方法研究 |
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引發皮膚炎症的探究 | hui.wu@pku.edu.cn | |
張波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位錯對關鍵金屬元素富集的“捕捉“效應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項目支持) |
“無缺陷”碳化矽(SiC)單晶生長條件與機理 (探月計劃專項支持) |
喜馬拉雅多期造山過程與方式 (面上基金項目支持) |
geozhangbo@pku.edu.cn | |
張進江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喜馬拉雅造山過程的熔體效應 | zhjj@pku.edu.cn | |||
張南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火星的熱演化 | 冰衛星的熱演化 | 地月潮汐對月球結構的影響 | nan_zhang@pku.edu.cn | |
張元元 |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盆地結構及演化 | 富有機質頁岩儲層控制因素研究 | yy-zhang@pku.edu.cn | ||
陳咪咪 | 地球化學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火山環境能源效應 | 火星隕石研究 | 深部地幔演化 | mimi.chen@pku.edu.cn | |
劉曦 | 地球化學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硼在橄榄石中的擴散 | xi.liu@pku.edu.cn | ||||
張貴賓 | 地球化學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俯沖帶氧逸度與流體活動 | 低硼礦物硼同位素測試與俯沖帶流體演化 | gbzhang@pku.edu.cn | |||
朱永峰 | 地球化學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蛇綠岩鉻鐵礦中鉑族元素礦物地球化學研究 | yfzhu@pku.edu.cn | ||||
陳鴻飛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空間高能粒子探測關鍵技術研究 | 空間環境效應 | 法拉第阻滞勢電場分析儀關鍵技術研究 | hfchen@pku.edu.cn | |
傅綏燕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磁層氧離子動力學研究 | 空間天氣效應研究 | suiyanfu@pku.edu.cn | ||
何建森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臨近太陽空間環境研究 | 外日球層及其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研究 | jshept@pku.edu.cn | ||
樂超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環電流離子動力學研究 | 内磁層等離子體波動(EMIC、whilster)研究 | 磁層離子對磁暴和亞暴的響應 | yuechao@pku.edu.cn | |
任傑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磁層超低頻波的天地聯合觀測 | 大尺度場向電流與極光觀測 | 内磁層離子能譜色散結構 | jieren@pku.edu.cn | |
田晖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太陽活動 | 恒星磁活動及其對系外行星的影響 | 太陽與恒星極紫外探測 | huitian@pku.edu.cn | |
汪珊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磁重聯中的波動 | 激波過渡區的精細結構與物理機制 | 磁重聯與大尺度空間天氣系統的耦合與演化 | coralwang90@gmail.com | |
王玲華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太陽和日球層能量粒子研究 | 太陽能量粒子的行星效應 | 太陽和日球層能量粒子探測 | wanglhwang@pku.edu.cn | |
謝倫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輻射帶粒子動力學研究 | 非磁暴期間輻射帶電子加速和損失 | xielun@pku.edu.cn | ||
于向前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行星際能量粒子探測器關鍵技術研究 | 空間磁場探測器關鍵技術研究 | 衛星深層介質充電效應研究 | yuxiangqian0189@163.com | |
張東和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電離層閃爍及效應 | 平流層突然增溫與電離層變化 | zhangdh@pku.edu.cn | ||
周煦之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等離子體波動-粒子相互作用 | 磁層粒子逃逸 | 平衡态電磁結構的觀測與建模 | xzzhou@pku.edu.cn | |
宗秋剛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磁層超低頻波動特性研究 | 磁層電離層跨尺度能量耦合研究 | 空間粒子探測器的研制 | qgzong@pku.edu.cn | |
鄒鴻 |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空間粒子輻射探測技術研究 | 自主探測數據研究地球輻射帶關鍵問題 | 火星電離層及磁層研究 | derakzou@aliyun.com | |
傳秀雲 | 礦物岩石礦床研究所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能源礦物材料 | 礦物功能材料 | 礦物薄膜 | xychuan@pku.edu.cn | |
董琳 | 礦物岩石礦床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夕生命與環境的協同演化 | 陸相油頁岩中黏土與孔隙在生烴過程中的動态演化 | lin.dong@pku.edu.cn | ||
李豔 | 礦物岩石礦床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地表錳氧化物精細結構調控分解 水産氧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
深海硫化物礦物熱電效應與微生物功能群研究 | 基于深度學習的深時礦物與微生物共演化研究 | liyan-pku@pku.edu.cn | |
李揚 | 礦物岩石礦床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關鍵礦産成礦過程研究 | 重要生物群定年及環境協同演化 | 擴散年代學理論及應用研究 | liy@pku.edu.cn | |
田偉 | 礦物岩石礦床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火星隕石的物理火山學 | 月球隕石的物理火山學 | 月球年輕火山的遙感地質解譯與岩漿噴發模拟 | davidtian@pku.edu.cn | |
蓋增喜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分布式光纖傳感地震儀在地震學中的應用 | 全球大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後地震活動性時空分布 | 人工智能地震各向異性參數測量 | zxgai@pku.edu.cn | |
黃清華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電磁探測中的噪聲模拟與智能識别 | 考慮磁暴影響的大地電磁阻抗研究 | 衛星磁測數據的分析方法研究 | 探地雷達數值處理及其應用 | huangq@pku.edu.cn |
馬堅偉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基于生成模型的地震數據去噪 | 基于Transformer的地球物理反演 | 基于神經隐式的三維目标重建方法 | jwm@pku.edu.cn | |
甯傑遠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高鐵地震學理論與應用研究 | 中國大陸殼幔結構及動力學研究 | njy@pku.edu.cn | ||
宋曉東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斷層帶精細結構 | 大地震地震活動性 | 地球核幔耦合 | xdsong@pku.edu.cn | |
王騰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青藏高原冰川形變監測 | 災害型滑坡垮塌前形變序列分析 | 基于雷達幹涉測量點近期中小地震震源反演 | wang.teng@pku.edu.cn | |
薛蓮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水井水位對地震波響應 | 水井水位異常信号探測 | 震後形變模拟 | lian.xue@pku.edu.cn | |
嶽漢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反投影方法與多點源方法的先驗約束研究 | 大地震同震,震後以及餘震比例研究 | yue.han@pku.edu.cn | ||
張海明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理論地震學 | 震源動力學 | zhanghm@pku.edu.cn | ||
張勇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地震物理過程研究和震源參數測定 | 滑坡物理過程的地震學研究 | 隕星事件的地震波研究 | zhang-yong@pku.edu.cn | |
趙裡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計算地震學 | 地震全波形成像 | lizhaopku@pku.edu.cn | ||
周仕勇 |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水庫蓄水對地震活動的影響 |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檢測與震源參數測量 | zsy@pku.edu.cn | ||
陳壘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源網荷儲一體化電力系統碳計量技術研究 | 支撐微電網穩定運行的電化學儲能協同控制方法研究 | 新型電力系統穩定監測與韌性評估技術研究 | chenlpku@pku.edu.cn | ||
梁新平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吉木薩爾凹陷蘆草溝組水體環境對有機質保存的影響 | 瑪湖凹陷風城組頁岩油有利區帶評價方法 | 鄂爾多斯盆地長7段火山活動對富有機質頁岩形成的定量評價 | xinping.liang@pku.edu.cn | ||
劉扣其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礦物的力學行為研究 | 非常規頁岩油氣儲層空間描述 | 岩石破裂機理研究 | kouqi.liu@pku.edu.cn | ||
孫慧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能源安全風險評價體系構建 | 天然氣應用場景及需求潛力分析 | 天然氣市場運行分析模型構建 | sunhui@pku.edu.cn | ||
張川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中國能源系統實現碳中和的成本研究 | 極端天氣對能源基礎設施的影響研究 | czhang@pku.edu.cn | |||
章凱強 | 能源研究院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 地下氫氣儲存 | kaiqiang.zhang@pku.edu.cn | |||
黃寶琦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中-中新世西太平洋底層海水含氧量變化 | 中-中新世氣候适宜期浮遊有孔蟲演化 | 基于視覺transformer的浮遊有孔蟲自動識别 | bqhuang@pku.edu.cn | ||
江大勇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海生爬行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 新生态系統的建立和演變 | 中生代生物的發育、行為和适應 | djiang@pku.edu.cn | ||
李明松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極熱事件的天文年代學 | 極熱事件的古氣候數據同化 | 深時太陽系演化的沉積記錄 | msli@pku.edu.cn | |
劉建波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微生物岩REE控制機理及古環境意義 | 元古代微生物鈣化作用 | 奧陶紀沉積體系演變分析 | jbliu@pku.edu.cn | ||
沈冰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火星冰蓋的演化 | 早泥盆世煤線有機質聚集機制和控制因素 | 微隕石撞擊對月壤的改造 | bingshen@pku.edu.cn | ||
沈佳恒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機制 | 古大氣CO2重建 | 白垩世熱河生物群化石分布特征和古環境意義 | jiahengshen@pku.edu.cn | ||
孫元林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華南晚泥盆世法門期-石炭紀初的沉積古地理 | 華南晚泥盆世法門期腕足動物的生态地理分區及演變 | 牙形石生長發育的組織學研究 | ylsun@pku.edu.cn | ||
孫作玉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古生代-中生代裂齒型鲨魚牙的比較研究 ——基于X射線斷層掃描及重建技術 |
牙形石Scythogondolella milleri多分子重建及其運動學讨論 ——基于X射線斷層掃描及重建技術 備注-要求有繪畫素描基礎或3D建模軟件使用經驗 |
貴州頂效安尼期遺迹化石多樣性及其古生态意義 | sunzuoyu@pku.edu.cn | ||
王德明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早期森林及環境 | 早期種子植物演化及生境 | 泥盆紀石松植物 | dmwang@pku.edu.cn | ||
薛進莊 |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上最古老維管植物的生理學模拟 | 黃鐵礦化植物化石的硫同位素 | 活化石:泥盆紀早期的鲎類研究 | pkuxue@pku.edu.cn | ||
曾招城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我國新一代風雲衛星的大氣成分探測 | 二氧化碳遙感衛星反演算法 | 深度學習技術在大氣探測衛星的應用 | zczeng@pku.edu.cn | ||
法文哲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地球與行星動力學 | 月球表面雷達散射建模與數據驗證研究 | 月球表面物理溫度與月壤熱物理特性研究 | 火星極區冰蓋次表層三維結構重建研究 | wzfa@pku.edu.cn | |
李梅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能源清潔化與碳中和 | 智能工廠三維數字化重建與模型特征AI提取 | 智慧油氣田危化氣體洩漏情景擴散模拟及GIS可視化 | 基于深度學習的三維地質體隐式建模技術 | mli@pku.edu.cn | |
梁存任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雷達信号處理 | 電離層和合成孔徑雷達 | InSAR在地震和地殼運動研究中的應用 | cunren.liang@pku.edu.cn | ||
覃建旗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 遙感與空間探測 | 地球與行星宜居性 | 地球熱層與電離層遙感數據的定量分析 | 火星高層大氣遙感與原位數據的定量分析 | 太陽紫外輻照度觀測數據的定量分析 | jianqiqin@pk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