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殼和上地幔的流變結構和黏滞系數決定了地幔對流和闆塊構造的模式。目前關于上地幔黏度的研究主要通過大地震震後變形或者冰川均衡調整推斷得到,研究範圍集中在闆塊邊界和兩極附近區域。學界在十年時間尺度上對闆塊内部軟流圈黏度的認知幾乎是空白。這是因為在沒有地震的情況下,隻有非常大的質量變化才能激發上地幔的流動,從而在地表産生可測量的形變。地空學院王騰助理教授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學者合作,通過...
2025年2月26日,beat365官方网站李豔、魯安懷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Back to chromite as a mineralogical strategy for long-term chromium pollution contro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實現了常溫常壓下将六價鉻污染高效轉化為鉻鐵礦并進行磁分離回收,同時開發了基于礦物Gibbs自由能模型的開源工具AI4Min-Cr,為實際環境中鉻污染的靶向治理提供了低成本的實時修複策略推薦。鉻鐵礦(FeCr2O4)是自然...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形起伏低的高原。作為印度闆塊和歐亞闆塊新生代碰撞、會聚的直接結果,它可以說是闆塊構造運動最為壯觀的地表形态,而其形成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探索的一個焦點。“Wholesale flat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slab and northward mantle convective flow: Plateau growth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于2025年2月10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